[摘要]礼乐起源于原始社会,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礼乐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风尚,受制于主流文化。而人们的日常话语实质上属于语言的口语范畴。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是礼乐所承载的精神风尚的外在表现,故而人们的日常用语也就成了某种精神文化的镜子。
[关键词]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精神食粮;中庸之美
礼乐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是就礼乐的外在形式而言的,道德标准是就礼乐的精神文化内涵而言的。如果礼乐失去了得以滋养的精神内涵而徒有其形式的话,这无近乎无源之流,无本之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礼乐对于人们日常言行举止的规范,对人与人之间众多言语矛盾的调和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礼乐的社会定性
西周的礼乐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相传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礼乐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标准,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上层建筑的礼乐,它的形成受制与诸多因素,譬如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甚至在某些时候礼乐往往会成为某一群体某一阶层的意志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饱受后人的批判。特别是当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崩溃,儒学花果飘零,"皮将不存,毛将焉附",已成定局。时人为救国于燃眉,针对"读经误国" ﹑"礼教吃人"的民族灾难,对儒家的"礼乐教化"大挞笔伐。著名的学者徐复观先生对此予以批评,指出:"即使在封建时代,礼乐也是维系'人地'地位及人与人的合理关系,而不是完全吃人的。封建的宗法制度,主要靠亲亲与尊尊两种精神;礼乐即是把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以定出一套适切的行为规范。这与法家的只有尊尊而没有亲亲的精神所定来的礼乐,绝不相同。在实际上大大缓和了政治中的压制关系" 。可见即使在封建社会,正因礼乐对社会起着积极的规范﹑调节作用,所以它的存在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礼乐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转型期间由于新的价值理论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中国古代某些陈旧的价值理念将继续发挥其消极的作用,再加上中国人日益开放的国际情怀,西方的某些庸俗的思想理论也不可避免的将侵蚀着人们的大脑。而这些诸多消极的思想理念集中地反映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中,比如,语言应用的洋化、混乱化、粗鄙化和庸俗化及其对社会公众的精神伤害。而解决这一困境的最好方法便是重拾儒家礼乐教化中的合理积极方面,像 "言必信,行必果";"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这些看上去朴实的句子却承载着广博的智慧,未必不可成为济世良言。
三、礼对言的规范作用
(一)巧言令色,鲜矣任--意在强调文如其人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贡说这句话意在强调一个人说话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这是因为通过品味一个人的说话谈吐,我们往往可以窥探到这个人的内心世间,进而对其有无素养作出相应的判断。而"慎言"恰好是古代礼乐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礼起源于原始祭祀,先民在对上天﹑自己的先祖怀着敬畏心情的同时,形成了一套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这种规范性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扎根于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礼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个人言行以及个人品质的约束与规范上。礼所提倡的格调与品质的要求,对于无普世宗教的关怀的社会中人格的自我完善而言,又着不可忽视的普遍社会价值。礼教化虽然基于宗教社会本位而产生,但是,即使在原始宗教消失之后,其所承载的普遍的人文道德意义并未丧失,通过自觉的改造,可以弥补个人本位的社会所可能造成的人际道德的缺失,填补仅依靠"免而无耻"所遗留下来的巨大道德真空。联系当前社会,人们在物质欲望日益膨胀的前提下,人与人交往缺乏诚信,主要体现在说话独断无意,巧言令色,言不由衷,文过饰非,这些言语弊病孔子老人家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并且为我们后人开出了治病良方。
(二)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旨在强调说话要讲求艺术效果
首先言语要悦人耳目,要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话语要有深刻的内涵,要给人以一定的启发,即所谓的悦意。再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儒家礼乐精神中包含着一种积极应世的精神,凡事强调身体力行,言语一定要和自己的内心世间相一致,孔子最为看重颜回的地方正是他那言行一致的品质。正因如此孔子才会发出感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人如其人,文如其人,内心与外表相统一是儒家的基本主张之一,也是千百年来礼乐所秉承的深沉文化内涵。
四、乐对言的协调作用
(一)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在人类早些时候,礼乐舞是糅合在一起的。它们三者共同起着社会粘合剂的作用。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
(二)音乐可以和颜悦意,使人言语合于中庸之美
在现代社会中,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外界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迷失本真的自我。因点点利益争的面红耳赤,有时甚至不顾社会形象大大出手,这些不足为提但又不得不提的社会弊病实在让人无颜面对以礼乐仁义道德著称的怏怏大国。这些不和谐的弊病反映在言语中有文过饰非,苛责求全,主观臆断,怨天尤人等。孔子说:"《韶》,尽美焉,又尽善也;人而不为《周南》﹑《韶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特别看重乐对于人性情的培育与感化作用,他认为《韶》﹑《周南》不仅在艺术上格外优美,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是无懈可击的。这些至善至美的音乐可以使人内心舒畅,气息平缓,心声一致,体现在谈吐方面会让人温文尔雅,泰然自若,处乱不惊等。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子路平素好勇,说话"行行如也"。孔子对其评价是"若由不得死其然",就其原由在于一个人的谈吐往往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反映,子路说话鲁莽不虑后果,这既不符合音乐的韵律协调美,又不符合儒家极其推崇的中庸之美,故而孔子称其"不得死其然"。社会是人与人的有机结合体,个人的谈吐仪表,价值理念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尚。当前国家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儒家的礼教﹑乐教对于人们言行的规范必将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参考文献:
[1]《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 彭林 中国大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2月第1版
[2]《礼乐渊薮》 黄宛峰 中国大陆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第1版
[3]《中国礼文化》 邹昌林 中国大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4]《礼仪文化概论》尹雯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2版
[5]《论语今释》蒋沛昌 岳麓书社 1998年第1版
[6]《意义的生成与现实》 龚建平 商务印书馆 2005年11月第1版
[8]《语言表达艺术》寥正 张一莉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9]《礼乐文化与诗学话语》 翁礼明 巴蜀书社 2007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李玉成,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