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解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就必须使自己内心情感和音乐形象得到完美结合,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和发展演奏者的内心感应能力。因此,系统地了解内心感应在钢琴演奏各个阶段中的重要性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讲势在必行。本文从“建立丰富的音响信息”、“了解音乐作品内涵”、“慢速练习”、“做无声练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五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在钢琴演奏中培养正确的内心感应,进而认为培养和发展音乐内心感应能力,是全面提高钢琴演奏者的音乐才能和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内心感应;钢琴演奏;音响信息
一、内心感应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钢琴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表演形式,技术的获得需要长期的磨炼,但这并不意味着技能就是全部的。钢琴演奏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当自己已经把一首乐曲的技术难点全部攻克,力度、速度也已全部掌握后的乐曲弹给老师听后,得到的却是“只是把音符弹出来”,“你像是一部弹钢琴的机器”等一些类似的评语。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在钢琴演奏中,缺少了“内心感应”的能力。可以说“内心感应”在钢琴演奏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内心感应在钢琴演奏初级阶段中的重要性
提及“内心感应”,人们往往认为内心感应的各种活动只适合少数人,只是少数天赋极好,在听觉方面组织性很强的音乐家的“私有财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尽早、尽可能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由于钢琴演奏的初步练习是钢琴演奏的基础阶段,是能否弹奏出完美音质、音色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钢琴演奏的初级阶段在内心感应上,也就是思想及声音追求上先要树立一个好的声音目标,即树立一种舒畅的、圆润的、共鸣好的、余音长的、传得远的、能控制力度及其变化的、有初步明暗对比的声音目标。在这种目标引导下进行练习。即弹奏一个音之前就事先听到心中这种良好品质的声音。这样,就有了对将要弹出的音的目标和标准,就会指示与触键有关的身体器官用相应合理的动作,弹出合乎内心要求的音。如果钢琴演奏者在初级练习中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在以后的钢琴演奏中,听觉就会变得迟钝,以至于分辨不出音质、音色以及节奏、句法等差别,使得以后的大量有难度的练习变得机械性,弹奏的乐曲听起来也很乏味,缺乏音乐性。
(二)内心感应在钢琴演奏中、高级阶段中的重要性
1.内心感应在钢琴作品演奏中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的根本宗旨是揭示乐曲的内涵、刻画特定的意境、表现作曲家的基本情绪。也就是说,演奏者运用弹奏技巧将自己认识感知这首钢琴曲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实际的声音效果。音乐作品是靠有组织的乐音来进行表现的,音乐进行中情绪的变化,情感的流露,意境的描绘,形象的塑造要靠凝神细听,同时进行思维想象来感受和体会。这种特殊的 “听”是一个音乐学习者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对于一个钢琴演奏者来说,他是在表现和解释音乐作品,而非仅仅是在欣赏音乐,他应该在下键之前,就运用“内心感应”预感到后面所奏音符的音高、时值。这种内心对音乐的感悟使演奏者的双手进行着音乐上的思想准备,有把握地、准确地奏出下面每一个音的音高和各种节奏。如果不重视内心感应的训练,只重视技巧动作或模仿别人弹奏,练习的思路不清晰,对钢琴作品的整体音响只有模糊的印象,那就只是被动、机械、盲目的弹奏,而无法进行音乐表现,是不能达到学习目的的。
2.内心感应在把握不同钢琴作品音乐风格的重要性
钢琴发展三百年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钢琴家为钢琴写下了无数的作品,而不同的作品代表了作曲家所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而每一位作曲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有自己对社会、对艺术的看法,这就形成了作曲家个人创作风格。像巴赫的复调作品,由于当时是在教堂用管风琴演奏,而我们现在是用钢琴,由于乐器的不同,因此,谱面上的跳音在钢琴上演奏要用断奏的形式以达到管风琴的音响效果。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由于他的作品是典型的德国风格,明朗而典雅,音乐都带有一种和谐和对称的感觉,表现着一种欢快、温暖、幽默的情绪。因此,演奏时要求音乐清澈、透明,并且装饰音都作为旋律音弹奏出来。由于作品经常表现的是自然、轻快、清明恬静般的意境。因此我们在演奏时,手指不需要加过多的重量。在多听的过程中,形成各种风格作品的听觉形象。这样,在经过自己的理解后,把内心产生的听觉形象通过身体来把它表现出来,从而在内心树立不同风格作品音响概念。
二、钢琴演奏中要注重培养正确的内心感应能力
(一)建立丰富的“音响信息”
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它需要演奏众多不同风格种类的音乐作品。而又好又准确地把握如此众多种类的音乐作品需要演奏者的内心具有丰富的音乐形象,从而在弹奏不同种类的作品时可以准确地找到相应的音乐形象,进而完美地对该作品进行演奏。因此,必须先把那些杰出的声音储存起来,即把在唱片中音乐会上听到的一流的、与众不同的、引人入胜的声音牢牢地储存在大脑中,让学生在内心中形成这样的音响概念:演奏演奏贝芬的钢琴音乐作品大致又应当有什么样的音色,而弹奏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又应当怎样?不仅是这样,我们还要记住优秀钢琴家弹奏同一作品时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因此,听世界上一流钢琴家的演奏,不仅听他们对具体作品的具体处理,更重要的是研究并牢记他们的声音,即各种最具表现力又完美无缺的声音,只有这样,当我们在大脑中储存大量世界上最杰出的声音之后,当我们再弹奏各种音乐作品时,才能准确地,快速地在大脑中找到相应的形象,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去演奏。
(二)要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
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人类情感的直接体现。因此,在演奏音乐作品的时候应该在明确作品音乐形象的基础上来要求相应的声音形象。作为一名专业钢琴演奏者,为了准确地找到相应的音乐形象,就要多从听觉上不断积累各种声音色彩的表现手段,而这首先必须很好的了解作曲家的风格、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展示音乐作品的内容。例如,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如果是缺乏对乐曲的细致研究,往往看到是圆舞曲体裁就本能地把它弹得十分欢快,这是十分遗憾的。而实际上,这首曲子是在作者与情人乔治·桑分手后来到巴黎,心情忧郁,身体也越来越坏的情况下,想到与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深有感触,从而完成了这首作品。因此,我们了解了这首作品内涵后,当表现这首作品时就会在内心产生相应的听觉意象,从而正确的表现作品。
(三)慢速练习
乐谱上的音符只不过是声音形象的“代码”而不是声音形象本身,它需要经过视觉引发大脑听觉中枢的联想,在脑中形成声音的意象,并把这种意向转化成指令,由“手”来实现,并用耳朵去监督弹奏的效果是否和大脑中的声音相符,经过不断的修正直至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当进行演奏的时候手指在触键发音前要先“听见”这个音,当发出这个音后还要用耳朵来检查这个音。在实践过程中,哪怕是弹基本练习,也不能离开听觉去单纯的练习手指。因为离开了听觉,大脑就无法根据所需要的声音发出指令,手指的动作就变得没有目的。而通常我们在实践中若是不注意用慢速去练习,就不容易听到每个音符从而就无法去打磨他们。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始练习新乐曲时尽量的放慢速度,在节拍器上找寻一个能使手指舒适而正确地弹奏出每一个音符的速度。在这个爬行阶段中,因为速度慢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放松地打磨每一粒音符及休止符。而我们通常要在这个爬行阶段进行不断的练习,直到你可以完全预听到下面即将展开的音乐,在手指相应地有完全自主的控制力后,可以稍稍加快。这样循序渐进直到按照要求的速度弹奏,而内心还可以快速的反应到下面即将展开的音乐。这种慢速练习的方法对提高内心感应具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在钢琴演奏初期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综上所述,在钢琴演奏中,我们在任何时间都不能忽视自身内心感应的培养。只有不断进行内心感应的培养才能使自身有较高质量的感受能力。以敏锐的音乐听觉和音色作保证,以广博的文化素养精确地把握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和理解,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培养和发展音乐内心感应能力,是全面提高钢琴演奏者的音乐才能和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
注释:
①魏廷格.钢琴演奏指南—答钢琴演奏388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278.
②露丝·施兰倩斯卡.指尖下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8.
参考文献:
[1]江海燕:“钢琴演奏与内心感应”,《中国音乐》,2005(1)
[2]董辉:“钢琴演奏中的听觉训练”,《昌吉学院学报》,2005(4)
[3]沈佩瑶:“论钢琴教学中内在听觉的培养”,《音乐探索》,2004(2)
作者简介:林菲菲,福建师大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