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文性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忽视了人文性的教学,必将导致学生认识的狭窄、幼稚、可笑,甚至形成畸形的性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文教育;教学艺术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并担任班级管理工作,亲眼看到学生对亲情、友情、爱情等认识的模糊,以及对法与理、是与非和荣与耻界限颠倒的现象比比皆是。成功的欲望似乎比任何人更强烈,对成功人生的概念的理解却是何等浅薄,更加急功近利,更加见利忘义。这种种现象充分暴露了语文教学中过分偏重“工具性”而带来 “人文性”的严重匮乏的典型。缺乏人文熏陶感染的学生,在他们的眼里钱是至高无上的,亲情、友情和大义等几乎没有了位置。
在语文课堂内外,只有充分肯定和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真正重视人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才有德的真正的 “人”。譬如,学习唐诗,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振奋生命的活气。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有“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更有“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世界大得很,我们的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痛苦了,失恋了,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哂然一笑;曾经失败,受大挫折,后来东山再起,就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中升起自豪的感情;被世俗压得喘不过时,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如今,大家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更加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再好的教科书,如果让一些观念陈旧甚至顽固的老师去使用,也是没有办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少数教学思路比较僵化的老师,他们依然把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课堂上,他们俨然是一切知识的代言人,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学生只有老实听,老实学,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老师的嘴皮子下消失了。从教学的态度来说,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惟恐讲得不透、不全。应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然而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老师是不称职的。新形势下的考试在悄悄地发挥着它的引导功能,转变它的角色,他们如果在历次不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前一味地埋怨学生是如何如何的死板与不听话。如今看来,这种一厢情愿的教学,怎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情感的学生呢?只有变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潮流。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开辟人文教育园地
科技在发展,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这是时代的造化,却有太多的缺失。物欲横流了,人情淡薄了,情感枯竭了。只以课堂上对一首诗的鉴赏为例。黄庶的《饮张承制园亭》“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都为主人尤好事,春光留住不教回。”也许是成功的欲望太强烈了,大部分学生的答卷上写上“庆功酒”作为诠释本诗主题基本点,极少有人将园亭主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表达出来。人情淡薄了,情感枯竭,可见一斑。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做到功利性与人文性两者兼顾,或随着教学进程而有所侧重,但不能弃其一端。应着力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文中所蕴含的关注贫苦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功利性与人文性的兼顾。在讨论交流人生观与价值观时,本人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联想,一下子拉近了情感,学生顿生共鸣,发言踊跃,由文中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注联想到当今世人大多看上不看下,看辉煌而不看平淡的现实,并提了自己的感想与看法。学生不仅基本上掌握了写人的方法,还提高了思想上的认识,我相信这种提高一定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方可有效地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在《阿Q正传》的教学中,学生对“”进行了质疑,原因是。这样的质疑就很有灵气,也体现了学生的超常思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学生的疑问,应主动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了解历史,增广见识,这样教师也就实现了课堂上多方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应突出人文色彩。语文作业既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手段,更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课外人文情怀陶冶的延伸目标。语文作业应突出人文性特点,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心智得到开发。如在《赤壁赋》中,可设置作业——体会作者在文章里所体现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苏轼乐观豁达而辩证的认识观,为学生的人生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此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实施人文素养的养成教学是否得以落实,评价制度的影响和时代与社会对人才标准的界定思维切切不可忽视,。评价观念不改变,再好的评价机制也会受到制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真实的空话,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作者简介:李宗轩,广西省百色市平果县平果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