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52

[ 张文杰 文选 ]   

消费时代:精神提升与灵魂塑造不可削弱

◇ 张文杰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领域的人文学科,它影响着学生对真善美的接受,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精神灵魂的作用。面对市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和娱乐消费占据重要地位的社会,大学语文的处境比较尴尬。因为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很少看重他的精神内涵、人格修养等综合素质,只是一味强调他的专业技术如何,所以在文化娱乐消费时代,强调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人格修养的积极作用很有必要。
  关键词:物质崇拜 大学语文 健康人格 精神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市场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消费观越来越趋向于对功利性、实用性和目的性的追求,面对物质诱惑和金钱崇拜的大潮,年青一代的灵魂提升和精神塑造渐渐被忽视,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市场竞争的环境,迫使当代的大学毕业生由过去的国家包揽,转变为自谋生路,生存本领的掌握和实用技术的威力显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当下崇拜娱乐明星、IT精英、企业巨头和小公司的大腕大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考虑读大学受教育的目的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实用化。甚至无论是传道解惑的人文教育工作者,还是术有专攻的年轻学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倾向于这种现实的观点:大学生只要选对专业,掌握了一技之长,靠专业知识打天下就足够了,再加上计算机和英语考证的通过,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熟练,走出大学校园能创造出实际价值就可以了,别的内在精神的东西就不是太重要了。至于那些不实用的传统的人文知识,开始就被看做可有可无。因而,像“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本身就不是那种学完后很快能奏效的一种技能或操作,它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领域,影响人对真善美的接受,从而,才能达到潜移默化塑造人的精神灵魂的作用,并不能给人换来直接的物质财富,因此面对市场竞争、生存压力和娱乐消费的选择,“大学语文”的处境比较尴尬。现在很少有人评价一个人时特别看重他的精神内涵、人格修养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大多只是强调他的专业技术如何如何,所以在这种文化娱乐消费的时代,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修养课程似乎越来越不合时宜了。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冕先生曾经指出:“目前,在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运用母语写作的现象非常突出,许多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了解不多,文化品位、人文精神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另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人文意识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所以我觉得在大学中文系之外甚至包括中文系,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1]在一切走向市场化(包括文化、娱乐、消费和教育)的今天,大学校园早就不再是一块神圣的领地了。人们开始习惯于将对物质富裕的追逐放在第一位,个个都向往发达富有的西方繁华世界,而对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度就不再那么羡慕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为了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不被时代淘汰,似乎已经无暇顾及自己国家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更无心思安心下来去钻研它。甚至在大学语文课上,经常会碰到学生对古代先贤们的思想产生质疑,问老师“这些思想到底在今天还有什么用”,作为老师想要完整地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并不难,但想从心底里说服学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探讨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塑造的作用显得迫切需要。
  一、文化品位的提升与知识结构的健全
  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学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它又以汉语言为载体,以优秀民族文化为精髓,是大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也是理工类大学生提高自己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早在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就倡导重开大学语文,全国400多所高校及自学考试中,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其目的主要有四:(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从这四个目的来看,除了健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弥补分科、偏科带来的弊端外,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文化素养和人格塑造上来发挥人文学科的作用。因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让理工科的大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文学常识,熟记文学名篇、吸取传统文化精华,从而也能提高口头、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养成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使得自己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和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呼声不断高涨,人文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也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不少学者专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挖掘出了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多种多样的人文理念。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艺术、文化教育、经典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成为人的内在品质,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认为:“在我国古代,文史哲是相通的,如《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学语文”不是新的思想课、政治课,不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而是要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语文教材选文应该做到与时俱进。”[2]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张海珍在《谈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目标》一文中指出:“大学语文教育不同于外语教学,语文课本中那些优秀的文本与民族文化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除了语言的技能传授,大学语文还担负着使学生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人,塑造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功用,亦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3]现在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一开始就鲜明地把儒家的人文伦理道德要求摆在学生面前,目的就是要求年轻学子深刻体会古代先贤的思想观点中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民间情怀、世界胸怀以及处世哲学。自古及今,孔子所倡导的“仁”与孟子提倡的“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十分深远。直至今天,“忧国忧民”、“民本思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影响着仁人志士。忠诚爱国、待人厚道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而这种精神也是中国文学中未曾断裂的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历代文人看作是处世立身之基,而这一点恰恰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境界十分重要。
  二、专业化时代:大学语文面临的“边缘化”状态
  虽然“大学语文”如今在全国各个高校的公选课、必修课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也是成人高考中的必修课之一,但也因大学生专业分科选择和选课的限制,加上整日忙着准备计算机、英语的过级考证,使得“大学语文”这门课被公认为“文科不屑学,理科不想学,教师难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当外语成为中国学生入学就业竞争的敲门砖的时候,“大学语文”这门使用中国本土语言开展教学的课程遭到了无情的冷落。难道国语真的就不如外文重要吗?在大学的公共课里,英语四、六级是最重要的,“大学语文”从各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逃课的人比较多,来听课的人大多是为了混个到、签个名,一检查完就溜走,坚持在教室听课的也手里拿着英语词汇、考研题型、计算机考级等书籍,他们边听边赶时间做自己手头的事情。所以在许多大学里,“大学语文”被越来越火爆的外语、计算机考证准备冲得远离了教学中心,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在大学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大学语文的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部分高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或者以应用文写作取而代之, 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给他们提供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4]在不少大学里,“大学语文”在不断地为其他各种专业课程安排“让路”,课时不断地被压缩,有的最后干脆砍掉不开。学生学了几十年的语文课,结果到头却不感兴趣,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另外,在教师教学这一环节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因为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中,它不是独立学科,在很多从事教学的教师眼里,担任“大学语文”教学好像是失去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仅在科研上不受重视,就连申报科研课题、优质课程等也希望渺茫。现在各大学里非常强调教师的科研成果,大学语文显得难以归类于中文系的具体哪一门类,是古代、现代的,还是外国的?在科研方面总是找不到归属,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处处遭到挤压,显得可有可无,其竞争力也在不断地受到削弱,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优秀中文教师教几年之后便纷纷远离大学语文讲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意去上这门课,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课,而“过渡”几年之后,这些青年教师也纷纷“转岗”,还谈什么教学效果。现在大家都讲功利,讲主干科研能力,年度考核什么都要量化,而担任“大学语文”教师却不一定能吃力讨好,所以连普通教师也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加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有人甚至认为“像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它是潜移默化的东西,不是一种能让人直接换取财富的技能,可以不学。绝大部分人没有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或持续发展、或生存质量去考虑。”[5]可见,“大学语文”要走出边缘化的状态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仍需要十分艰难的等待。
  三、培养乐观自信与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我们都知道,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知识的积淀。文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基石,人文精神又是文化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就如同无源之水;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作为内涵,文化就缺乏丰富性和生命力。然而文化的积累和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语文”本身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和学科课程,它是由文学、哲学、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组成,涉及知识、习俗、民俗、心理等多方面的文化要素,是一门综合性最突出的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它以人类已有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为基础,给予学生以完整、统一的世界图景。一些大学语文工作者认为:“没有人文科学的支持,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各个行业都难出大师。人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是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和创造自我,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精彩。”[6]另外,在价值取向上人文学科大多都立足现实,指向未来,通过对人及世界的深切关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也为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创造条件。
  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乐观奋斗和善于迎难而上、抗击挫折的自信心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当代大学生做人、处事、就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构建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只有塑造完善人格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人文精神在大学语文教育目标中才能得到体现。所以尊重人性,珍视人格,是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调动和激发主体性,使其能够品尝做人的乐趣与信心,从而体会大学语文学习的乐趣与信心,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中华民族有崇尚气节、保持人格尊严、讲求操守的优良传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充分体现了崇高的道德人格。培养大学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是“大学语文”、艺术欣赏等人文学科教学时的基本要求。《周易》中提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思想。孔子非常推崇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强调并实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实际上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道理:想要完成任何重任,就必须经过艰苦的锻炼,才能达到目标;成功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现在的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读大学缺乏的恰恰是这种愈挫愈奋的乐观精神,一碰到困难就悲观消极,一遇到打击就绝望,甚至主动放弃生命,可见培养坚强的人格意志还是十分迫切的事情。
  大学语文首先属于文学,文学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审美。大学语文的教授和学习必须按照文学的审美属性来展开。任何艺术作品都有优劣之分,人的审美趣味也有高下之分,大学语文教学始终不能忘记以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目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对于世界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情感交流,而且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读者在阅读和审美期待中进入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去,以求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读者和作者穿过时空进行心灵对话的境界。因此,同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一样,文学阅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有些研究者指出:“长期以来,受传统阅读观念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文本往往侧重于其本来意义的恢复,习惯于以一种喋喋不休的方式传递、说教。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学生与以平等亲和姿态出现的大众文化走得越来越近,而与高高在上的经典文本离得愈来愈远。”[7]另外,关于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美感效果,很多论者也提到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比较重要,它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审美效果。当然,教师对文本进行生动的阐释与解读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文学教学毕竟是心灵化、个性化、情感化的,教师必须用深邃的思想,个性化的语言,饱满的热情,不拘一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发挥这种艺术审美的感染力。
  大学语文教学毕竟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的教育,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文体风格。我们应该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作为抛砖引玉的手段,把学生们引导到关心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形而上问题的生存状态上去,获得人生的一次脱胎换骨,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精英。以此为出发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普及与专业相结合,与文学史、文化史、文论史相结合,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等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以改善《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学术化、欣赏化的误区”[8],实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的宗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或豪放飘逸,或婉约缠绵,或犀利幽默,或清新质朴,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丽,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学生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并作出审美判断,在体味玩赏中明辨美丑,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身边本来就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美,应该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人、生活中的事、眼前的景、心中的情,都尝试着去运用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领悟和体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注释:
  [1][2]桑哲:《“大学语文”大家谈》,现代语文,2007年,第5期。
  [3]张海珍:《谈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目标》,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黄越华,杨宏:《对“大学语文”定位及教学现状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6期。
  [5]杨毓敏:《试论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的成因及对策》,综合天地,2005年,第9期。
  [6]邵龙青,关春芳:《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赜》,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7]韩世姣,张弛:《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由“百家讲坛”起死回生想到的》,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9期。
  [8]王丽梅:《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和改进》,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
  
  (张文杰 安徽省滁州学院 239001)

消费时代:精神提升与灵魂塑造不可削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