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当代西方翻译学界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理论,主要是翻译对话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翻译观点做了简明扼要的评价。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话理论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是当代西方译学界一位相当活跃,而且具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他现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研究视野开阔、范围广泛,主要研究领域有语言理论、翻译理论、文学理论、美国文学与文化及西方思想史与教育法。其著作颇丰,现已出版近十本专著,并已发表33篇与翻译理论与教学相关的科研论文。从他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第一本著作《译者登场》(Translator’s Turn)问世以来,其翻译思想就在西方翻译界搅起轩然大波,引起许多批评家的密切关注。
近年来,随着对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引进和反思,国内许多学者对翻译研究中理性主义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西方解构主义者彻底否定理性因素的片面做法也有所警觉。不过国内学者们所说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活动本身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广受学者关注的德里达、海德格尔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究其本质,仅仅是他们自己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延伸,与具体的翻译实践关联不大,而且他们的本意也不在讨论翻译实践问题,而侧重于翻译的哲学思考。至于很多学者所说的翻译研究中的解构思潮,与翻译活动的距离就更远,因为这种思潮源于文学理论,所以只能算作是对翻译进行的外部研究。或许正因为如此,解构主义才未能对我国的翻译研究产生应有的影响,使我们的一些基本翻译观念仍然规定性过强,不利于更好地认识翻译活动的本质。罗宾逊教授在《译者登场》一书中为我们提供的理论正好解决这方面的难题,提供了从非理性方面研究翻译实践活动的武器。
西方翻译理论的一贯特点是崇尚理性、摈弃感性,重视对翻译过程中客观因素的研究,轻视对主观因素的研究。然而罗宾逊却另辟蹊径,把译者的主观感受和个人体验作为翻译研究的出发点。罗宾逊从译者个体的主体性出发,将翻译视为在译者和原文作者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同时展开的一场“双声”的对话。在著作《译者登场》(Translator’s Turn)中运用“翻译身体学理论”(the somatics of translation)、巴赫金“对话理论”(dialogism)、伯克的戏剧主义(dramatism)和修辞理论(rhetorics),深刻地剖析了翻译的运作机制,揭示了翻译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凸显了译者作为个体在翻译活动进行中的主观感受等即时性因素的影响。这种看法在根本上不同于语言学派、功能学派和文化学派等流派过于强调外部制约因素的研究倾向,为我们全面认识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目前已经绝版的《译者登场》(TheTranslator'Turn,1991)中,罗宾逊在此书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西方传统翻译理论,指责其理论同其他西方语言科学一样,长久以来都是“非实体”研究。书中,他以奈达的著名论述——分析、转换、重构为例,批评此类理性分析偏重抽象化、简约化,单方面强调翻译与纯粹思维的关系,因而长期以来都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翻译被视为可以机械操作的过程。而道格拉斯则致力于提供一种不同的翻译研究范式,即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翻译身体学”(somatics of translation),可以使翻译研究落实到人文情感层面,或者说“人的感受”层面。因为在罗宾逊看来,“是身体指示我们如何行动,使了解一切”(Robinson,1991:x)。
具体来讲,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翻译身体学、翻译修辞和翻译伦理。翻译身体学反映了译者自身对话性的存在,而修辞跟伦理分别体现了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对话。罗宾逊通过把翻译看成一场在译者、作者、读者之间展开的“双声”的对话,来彰显译者的主体性,展现了三者之间存在的多种主体性关系,深刻揭示了翻译交际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该对话理论对目前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翻译视为理解者与被理解者、阐释者与被阐释者之间的“对话”,有助于译者了解文本意义的开放性、时空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的不确定性以及翻译中理解和阐释的条件性、即时性和不可重复性。第二,由于采取的是描述性研究途径,在各翻译理论之间、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展开对话,描绘出现实生活中翻译活动所存在的种种可能性,为译者提供了一种观察翻译现象的多维视角,开阔译者的视野,帮助译者摆脱西方主流重理性的翻译理论对其身心的桎梏。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翻译中的人际互动关系,强调译者的个人身心体验是一切翻译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有助于唤醒译者的主体性意识,调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唤起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个体的充分重视,研究译者的情感态度、气质素养、思想感受、价值观念、生活经历、翻译动机等主观因素在译文创造过程中的具体影响作用。
翻译对话理论是属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虽然具有上述一些优点,但其内在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该理论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在否定、反思、批判西方传统翻译观点的同时,宣扬意义生成的任意性,将译者个人的意志无限张扬。第二,该理论虽然呼吁译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从而获得自由解放,但却没有阐述清楚这三个问题:意识形态是怎样对译者的身体进行调控的?译者翻译时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是怎样运作的?除意识形态之外还有其他外部因素制约译者的翻译行为吗?第三,翻译对话中存在着“复调”现象,而罗宾逊教授只研究了其中的“双声调”,而忽略了“多声调”的存在。第四,该理论没有说明翻译与其他语言交际类型的不同,只是片面地鼓励译者挑战原文作者的话语权威、对原文文本进行诠释,夸大了翻译中“讹”的成分,这样会导致翻译研究中出现“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的倾向。
道格拉斯·罗宾逊的后理性主义翻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其书中的隐喻道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职责以及一些可能影响到译者完成这一职责的因素。他提醒我们要认识到理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简单性和片面性,我们可以把译者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加以研究。不仅要看到译者理性的一面,而且也要看到其非理性的一面,因为译本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有可能用它们那看不见的手在译者和译本的身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忽略了它们的翻译研究势必不全面,有失客观。读者可以通过分析作用于译者身上的那些“幽灵”来感知和解读译者及其译本。
参考文献:
[1]Robinson,Douglas.The Translator's Turn[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
[2]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 and Taboo[M].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6.
[3]Robinson,Douglas.What Is Translation? Centrifugal Theories, Critical Interventions [M].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
[4]Robinson, Douglas. Becoming a Translat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2nd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5]韩子满.翻译中的理性与对话性一一罗宾逊的《译者的转变》评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4(3)
[6]刘重德.罗宾逊对译者两种倾向的论析及其翻译新论[J].外语研究,1998(2):46-49.
姓名简介:李艳(1986-),在读研究生,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