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83

  

电视媒体新闻教学怎样跟上电视业的发展

◇ 石 拓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业也发展迅猛,电视工具器材也愈发复杂与先进,这就对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采、编、制、播等各种技能于一身的高素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应是电视新闻院系的教学目标与努力方向。
  [关键词]电视新闻工作者;电视业;复合型人才
  
  电视业的高速发展向培育电视新闻人才的学校和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更多更新的知识技能的现在,新闻教育怎样发挥重要作用,电视类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应怎样和实际应用衔接,是教育界和影视界共同关心的课题,尽快改善教学和实际运用脱节的状况是电视类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和别的媒体相比,电视的工具器材是非常复杂,更新换代也是最快的。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电视传播对新闻工作人员素养要求不断严格,电视新闻教育若不能跟上这一发展,就会被电视业发展的步伐远远抛在后面。光纤、通讯卫星等现代工具的先进性促使了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资讯传播与资源共享,导致电视新闻实现了新、快、同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现如今,数码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虚拟演播室等新一代设备已慢慢替代了原来的模拟技术的摄像机、线性编辑机与实景演播室。以数字设备为手段的电视采访队伍,实现了设备小巧化、人员精干化。由于现在应用了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现代化数码设备,记者、编辑、制作能够集于一身,技术人员大大缩减,工作人员分工由电子模拟摄录时期的“分”又渐趋“合”。记者随身带着手机、电脑和高品质的数字摄像机、“虚拟特硬件箱”等先进设备,就能在现场抢发首家新闻报道了。尤其是在新闻直播节目中电视这一优势特别突出。
  二、现今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是集采编、制、播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育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电视新闻院系的教学目标与努力方向。
  1、重新设置学科和更新知识结构
  现今很多学校专业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文理脱节严重。而在电视台的制作机制上,人员的安排分工也大都使用这种分科结构,人为地把技术与采编部门划分成两大部分,学文科的进行文字工作,做采访和编辑,学理科的就定位在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分工过于精细,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很自然会产生缺陷,不能形成一支效率高、精干、一专多能、知识构成多样的专业化从业队伍。要培育通识人才,实现通才教育,急需的就是转变学校专业设置的知识构成比较单一,文理脱节的状况。在学科设置上,有的学校已把文理科合二为一,为培育综合素质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氛围与条件。在此种教育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尤其是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既掌握新闻专业知识,又能精通采、摄、编、描的各种技能与各项新技术,还能娴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使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充分被电视节目所用。
  2、教学新方式
  原来学校的教育标准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学校的目标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只要学生拿够学分取得成绩就可顺利毕业。可是对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来讲,衡量的标准是比较严格和有量化标准的。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教育的尺度和社会的尺度、用人单位的尺度几乎不衔接,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新知识、新技能水平的需求大大超过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所能提供的毕业生水平。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用人标准,需要加强知识和能力培训,使学生不但有厚实的业务理论基础知识,与此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够马上胜任本领域的工作。
  (1)应该增加技能培训实验课的比重
  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技术条件支撑的教学就是纸上谈兵,它甚至可弱化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使学科知识成为空谈,从而学生不会获得真正的学习机会。所以,我们目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在基础教学和实验设施有保障的情况下,继续改善和丰富教学手段使它更现代化。除了上课讲授外,应多增加课上讨论、作品分析、专题研究等方式来教学,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精神,与此同时让大学生学习制作电视新闻片和专题片,使他们得到采、编、制等实际锻炼,从而让他们对电视的制作有一定了解和实践经验。
  (2)给学生增开学以至用的实践平台
  凤凰卫视中文台于2002年向全世界华人青年,大都以各个地方大学生为创作主体而举办的“DV新时代———中华青年影像大展”和广东电视台于2003年开设的“自拍视窗”等栏目。实践证明这么多实践平台的建设使电视新闻专业的教育路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拓展。此种运用新技术条件的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有了较多自主的选择,对专业知识的探索与研究就会有了更积极的参与,从而会获取更多的学习乐趣和益处,也让学生学会了不断地从各个方面丰富自己的实际经验,努力学会展现个人的实际经验和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与极具创造性的转换。
  (3) 老师和电视媒体的互动教学
  新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学课堂也应是更具开放性。近些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都相继和新闻媒体组建了共建机制,老师和记者互相兼职、定期进行交流。因为电视类课程教学很具实践性,教学要走出课堂,不能再限制在课堂上,那种把原来的讲授当做前提的教育概念,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目前的电视新闻教学应包含:一是为了获取更高效率和更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所需要的必要培训;二是对所有视听元素的表现力和创造性的运用加以研究,来鼓励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新型的电视新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巴格达大楼在他的镜头中炸毁———中国记者伊拉克战地采访历险记[J].家庭,2003,(7).
  [2]设计教育究竟如何进行?[J]艺术与设计,2003,(2).
  
  作者简介:石拓(1978-),男,籍贯:南阳市桐柏县,学历:本科,职称:讲师,职务:教师,研究方向: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

电视媒体新闻教学怎样跟上电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