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土资源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乡土资源,就能激活语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乡土资源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乡土资源的利用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作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可创新习作素材,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
[关键词]乡土资源;激活;语文教学;解读;习作空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现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由于信息闭塞,生活相对落后而又一成不变,教师观念落后,学生知识面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基本上还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单调乏味,死气沉沉。但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个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相形之下,农村的教学现状根本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认为城市也好,农村也罢,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各有其明显的优势,城市在图文、影视、场馆,街道,信息技术等方面有优势,但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情风俗方面(即乡土资源),却无法胜出,真可谓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如能有效的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找到学习与生活的切入点,无疑就能激活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
一、阅读教学中,乡土资源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
教学《祝福》时,我是这样到导入的:“我一到赖村,首先看到的是祠堂太多,且豪华奢侈,接着,有人就告诉我,宁都教育界流传这样一句话“要了解旧社会是什么样子,就到赖村去”。赖村人的宗族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十分严重,妇女一点社会地位都没有,在你们家里,你的奶奶,你的妈妈,你的姐妹在家里有地位吗?大家议论纷纷,于是引出了三丛四德,从而导入了课文《祝福》,这样学生就能了解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及其原因了。
再者,《祝福》中有这样一句话,说祥林嫂在二十六七岁时,小他十五六岁的丈夫死了,很多同学对此很不理解,这时,如果你把南方流传的歌谣告诉他们,他们一下子就能明白过来。歌谣是这样的:廿岁大姐十岁郎,夜夜睡觉抢上床,说他头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等到郎大姐已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再如在教学毛泽东的词《大柏地》时,大柏地是瑞金(中央苏区)的一个地名,老师就可以介绍当年红军在苏区的一些的事迹,第一次地、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经过来拓展、延伸,第一次的战场就在宁都的小布、黄陂,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在广昌,但波及到宁都的东韶。这样就拉近了历史,学生感到亲切, 并能进一步领悟伟人的豪迈和气度。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乡土资源的利用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毛主席说过“农村是广阔的天地,自然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那是城市孩子所不能奢望的”。农村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如学生与大自然随时亲密接触,农时农事每天就发生在身边,家乡的景点名胜,乡村企业与农村养殖,家乡的特产,乡村大量乡土传奇,谚语,歇后语。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只要依托与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会得到提高。
学生每周回去都得参加农活,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去细细观察,并把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灌溉、收割庄稼,打理菜园,劳动的体验有苦有乐,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就会懂得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有的学生就这样写道:原来,妈妈的唠叨最让我受不了,可当我走进我家农田,与妈妈一起劳动时,发现平时与妈妈对话的竟然是声声蛙鸣,啾啾鸟鸣。妈妈一定很辛苦,很寂寞。
今天,地球人都在关注环保,但学生对环保只有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零星的知识,并且这些也只来源于政治、地理书上,于是我组织学生就赖村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调查,看看赖村存在哪些生态环境,卫生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怎样才能预防或挽救呢?学生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去郊外,去街道,去河边——一星期后,他们陆续地交上调查报告,如《不要再来伤害我》、《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乡村的街道》、《街道旁的小河》等。有位同学写了《水果摊边的水沟》,描绘了水沟里难以名状的肮脏:苍蝇成群,嗡声震耳,蛆虫蠕动,蚯蚓翻滚——,还有一位同学写了《家乡的采砂场》,写了一些商人为牟取暴利而拚命的采砂,河床里没了,就把铁管神像河床深层,或河流的堤坝,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泥土流失,生态的破坏。
此外,可以组织一次农技校讲座,让学生去掌握务农小本领;还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农业谚语,歇后语。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既可培养起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端正其参与意识,合作态度;更可以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在作文教学中,可创新习作素材,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
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教改的一个瓶颈。我们知道全部的写作来源于全新的生活,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是写文章的关键(赵树理),素材是学生习作之源。但农村的师生抱怨最多的是这种相对落后闭塞并看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作文教学经常是“无米之炊”,因此必须开发乡土资源,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潺潺的流水、青青的小草、飘香的果园、追逐的牛羊,这些都是绝好的创作素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课堂,走进乡村田园,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就能体会乡野风景的美妙,激发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如《家乡的美景》、《春天的田野》、《夏日的河塘》、《秋季的山林》、《隆冬的飞雪》,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纯净的家乡美景,用农村孩童聪颖的心灵去描摹,体味自然的感受,这样学生的作文简直就是一幅幅景色各异的乡土画卷。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罗丹)。生活中的一天,有春节的鞭炮烟花、节日里的社戏、下乡的电影、光着屁股泅水偷老汉的西瓜、顶着脸盆捣老槐树上的马蜂窝,“写身边的才是最精彩”,俗野而有多姿的农村生活经过孩子心灵的过滤,成为绝好的习作素材。
在经济生活中,可对身边的状况做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如《家乡的路》,指导学生通过查资料、访问等途径了解家乡以前的路,落后的交通带来不便。现在是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多条高速,国道纵横交错,与从前的泥泞的小路比较,感受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如《家乡的特产》,赖村有擂茶、脐橙,薤包鱼。范围扩大些,就说宁都吧,有很多特产,宁都的草席,白莲,无籽西瓜,三黄鸡,享誉江南;小布岩茶,珍穗米粉驰名海外。此外,宁都是“早期客家摇篮”,素有“文乡诗国”之称,宁都风景秀丽,莲花山终日云雾缭绕,颇似人间仙境,翠微峰的顶峰,一线天,针线吊葫芦,则是得天独厚的胜景,以上的特色,或者说还有更多的特色都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去挖掘。
如果我们的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提醒并引导学生最大效度地利用好这些资源,那么学生不仅不会无事可写,反而文思泉涌,笔底指间流出的是鲜活而富有情趣的文字,写作最终成为一种享受。
总之,语文即是生活,而乡土资源就能找到课堂教学与生活连接的桥梁,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教材因素,不失时机地把乡土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机巧妙地结合,自然渗透,把生活中的五彩缤纷,酸甜苦辣引入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不仅不会枯燥无味,而是趣味横生;学生的乡土意识,人文和传统文化积淀都会增多,学生便能和谐发展,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曾丽红(1976-),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