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087

[ 唐歆瑜 文选 ]   

路遥笔下农村青年的艰难人生探寻解读

◇ 唐歆瑜

  [摘要]路遥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陕北那块贫瘠而具有无限生机的黄土地上,真实地刻画了地处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有志知识青年在探索人生征途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冲突。展示了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农村青年在思想观念变化和人生理想追求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现实的无情及青年人贫寒的出身而演绎的人生苦痛。
  [关键词]农村青年;平凡人生;不懈追求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农村青年人生的价值探寻上,路遥是最为执着的一位。路遥这位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作家,“以初恋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①,努力探寻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的人生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作家面对转折时期人们生活、心理的急遽变化,以犀利的笔触,通过不同性格的人物,力求把处在矛盾旋涡中的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披露出来,探寻他们跋涉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困扰。”②
  20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还处于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的经济体制下,户籍、计划供应等政策限制,成为城乡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都在发生嬗变,从过去的单一走向多元。但路遥始终如一把思考和探索的聚光点集中在那片他钟情的黄土地上那些有文化有思想有进取心的新型农民身上,刻画了他们艰难的人生探索过程。
  我们可以从《在最困难的日子》、《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即可清晰窥见农村青年艰难的探索之路。
  首先,农村青年人生探索中,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最难突破的就是其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难以融合的问题。《在最困难的日子》、《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以马健强、高加林、孙少平为代表的命运抗争者。他们一个最明显的共性就是:出身于农村但自己的精神追求又超越了农村,既进入了城市又无法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社会的人群。这种地理的界限,阶层的边缘冲突造成他们心灵的边缘化,乡村传统观念与现代的文明之风在心灵深处激起了强烈的震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撞击,徘徊在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中,他们往往饱受精神的折磨与考验,其最终的结果是或暂时回归于传统乡村文化的轨道,或在二者之间寻找到了平衡点,或始终徘徊在两者之间。马健强、高家林与孙少平等,他们都出身农村,沿着相同的人生探求轨迹即:进城,或是求学,或是务工,而且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身份认同的问题。
  《在困难的日子里》写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马健强进城求学的艰难经历。物质生活的匮乏使他常常是忍饥挨饿,还要忍受精神上的歧视和嘲弄。面对这些,他只能以苦读和顽强的毅力来坚持自己的追求。《人生》中的高加林,一个有热情和远大理想追求的青年,在苦苦挣扎,努力走出一条迥异于父辈的人生道路,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潜意识的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教育,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饱受挫折和痛苦。虽竭力拼搏,却因社会环境的制约和自己对人生定位的失误及对纯真爱情的背叛,高加林最终以悲剧告终。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个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人。勤奋好学,却因出身贫寒,抱着改变自己的乡村人的命运来到城市,担当揽工汉,靠卖苦力谋生,甚至为改变自己农村户籍和身份,甘做充满危险和艰苦的井下挖煤工。然而户籍的更改,并没有彻底改变他的文化
  身份。相反乡村文化的价值理念还在为他在实践中所认同和不自觉的践行着。当他自身条件得以改变时,他想到的是能够在乡亲们面前可以活的更体面,可以为父亲箍几孔新窑洞时,不免自豪地说:“窑洞的好坏,这是农村中贫富的首要标志,它直接关系一个人的生活尊严……但对我来说,这却是实现一个梦想,创造一个历史,建造一座纪念碑!这里面包含着哲学、心理学、人生观,也具有我能体会到的那种激动人心的事情。……现在,我已经有能力至少让父亲活得体面,我要他挺着胸脯站到双水村中人的面前!”③。在孙少平的身上,既有传统乡村文化的美德,又有对现代城市文化的追求:“孙少平的精神思想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系列:农村的系列和农村以外的系列。对他来说,这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在他今后一生中,不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他也许将永远会是这样一种混合型的精神气质”。④也正是处于城乡文化的交汇中,又难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传统乡村文化,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故最终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境地。
  其次,在爱情的选择上,路遥笔下的年青人都有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是再传统意义上那种被动的接受。而是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结果却不是如愿以偿,而是带有一种悲剧性的结局。《人生》中的高加林当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巧珍的爱,把他从人生低谷中拉回,使他重拾人生信心。当他在城市工作,昔日同窗黄亚萍给对高加林带来未来美好的希望时,他抛弃了巧珍接纳了黄亚萍。客观地说,高加林与传统的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又在承受着为实现个人自身价值而带来的情感煎熬,只能是在逆境中接受刘巧珍的爱而在顺境中却又抛弃刘巧珍,最后成为“一个遗弃了故土而又被城市所遗弃的人”。
  少安的爱情生活是既痛苦而又幸运的。他与田福堂的女儿润叶青梅竹马,是让人羡慕的一对。可是少安因为自己是农民身份,生活的困窘和强烈的自卑心理,想到两人地位的悬殊而不敢跨越现实的障碍选择逃避田润叶,而接受山西农村姑娘贺秀莲。幸运的是秀莲任劳任怨,对他十分温柔体贴,少安痛苦的心灵总算得到了一丝慰藉。但最后秀莲却因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人世,成为少安心灵中永恒的伤痛。
  田晓霞是孙少平心爱的人,面对地位的悬殊,少平勇敢地冲破门当户对的束缚,选择自己的幸福,接受晓霞的爱——虽然他也不是很坦然。应该说两人的爱情是超越一切世俗的最真挚的爱情。但少平在经历一场人生大磨难后,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师傅亡妻惠英。
  再次,这些年轻的青年探索者,都有着苦难的身世和改变自身生存现状的渴望。在他们的身上大多都有一种浓烈的苦难意识,路遥说过:“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要排弃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高加林出身在黄土地上一个普通的农民儿子,家境清贫。但他热切地向往着新的广阔天地,他不甘心一辈子拴在黄土地上,发誓走出一条不同于父辈的道路来。但人生的残酷现实却死死钳住了他梦想的翅膀,无情的现实和城乡二元的经济体制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各种不公平的政策,破灭他的青春美梦。
  《在困难的日子里》就是记录马健强艰难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心情感受的画卷,带着梦想进城求学的马健强,三岁时母亲离世,父亲生病,加之生活在国家困难时期,物质匮乏,生活艰辛都让这个生不逢时的年轻人都赶上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农村物质匮乏使得正处于长身体的马健强常常忍饥挨饿,缺吃少穿,而最难忍受的是因城乡差距带来的精神上的歧视和嘲弄,而这对于一个有着敏感自尊的农村青年更是难以忍受!面对这些,他没有畏缩和退让,而是奋起抗争,为改变自身不平的命运而拼搏。马健强挨饿受冻忍辱苦读,命运没有给他带来温饱和高贵,却让他学会深刻理解人生的艰辛和劳累。饥饿和苦难,没使他悲天悯人,反而激起他强烈的生命意识。坚定自己的信念,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考验,追寻自己人生的独立和自由。
  孙少安,一个饱受贫困折磨和在艰难岁月中过早成熟的人。六岁开始上山砍柴,他十三岁辍学,和父亲共同挑起家庭的重担。由于自己是家中的老大,为了支撑这个家、让弟妹们有机会读书,他不得不接受现实,重新面对那块贫瘠而荒凉的土地, “心平气静地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直至秀莲的出现,他的生活和事业开始有了有了转机。
  同样出身贫寒家庭的孙少平,也饱受生活的艰辛。他在学校读书过着艰苦的生活.衣不遮体,食不充饥,每顿饭仅仅是菜汤加点开水泡高粱馍,还得参加沉重的劳动.比这肉体上的痛苦更难过的是自尊心带来的伤害,皆因潜伏在在他身上的那种敢于探索, 勇往直前的气质。给予他前进的动力。一方面他热爱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但另一方面又不甘于当一辈子农民。一股巨大的引力促使他时刻向往双水村外精彩的世界,于是拒绝哥哥的挽留背井离乡,开始了流浪生涯。在城市他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他并没有屈服,仍顽强地构筑着精神的家园。正如路遥借孙少平之口所言:“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也受用不尽。……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⑤所以,他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高中毕业后在乡村当教师,再拒绝哥哥少安的挽留,毅然进程打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选择当一名煤矿工。“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因此, 人无论地位高低,也无论多贫寒与富有,心若在梦就在,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只要自己努力奋斗,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
   路遥笔下描写的进城乡村知青的身上大多都有一种浓烈的苦难意识,但他们却能敢于主动去迎接、承受和抗争。时刻没有停止自己探寻的脚步。试想如果马健强没有那渴望明天的美好支撑,他能熬过那一次次、一个个的饥寒交迫吗?如果高加林没有对城市生活的热切向往,他又怎能有在城市工作时的神采飞扬。如果孙少平没有那执着走出双水村的强烈愿望,他又如何把那接续不断地挫折和磨难化解在从容淡定的生命过程中。路遥说过:“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苦难和希望并存之地。路遥把地处城乡交叉边缘地带的农村有志青年,放在这块贫瘠而又孕育着生机的土地上。无论是马建强,还是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都有很深的自卑情结和无情现实带来的无奈与苦涩。但是,这种自卑情结,却使他们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牢固地树立起自尊与自信的人生信念,探寻从困境中突围的路径。以平凡的人生在不同的行道里构铸辉煌的世界。从不同的方式完成着对人生的探索,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世界里,一群平凡而普通的人,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在平凡的世界里走出不平凡的人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辉煌!
  
  注释:
  ①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中短篇小说.随笔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王寓《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1期
  ③、④、⑤路遥《平凡的世界》,《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
  
  参考文献:
  [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第二卷,图书馆目录[Z].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
  [2]雷达.诗与史的恢宏画卷——论《平凡的世界》[A].雷达.路遥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5.
  [3]王寓《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1期
  
  作者简介:唐歆瑜,桂林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路遥笔下农村青年的艰难人生探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