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21

[ 赵盛国 文选 ]   

探析神话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 赵盛国

  [摘要]“以人为本”思想可以在古代神话故事中找到渊源。神话故事中,神是人化的神、人是神化的人,世界各民族人们将其对人的理解、审美意识都赋予神的光环,使神话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产生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神话;人话;探析;以人为本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狩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在古希腊人心中,神呈现出一个亲切可爱的、完美的人的形象,表现为一种美的理想;在罗马人心中,神表现为赤裸裸的法权关系和现实国家;在中国人心中,神是道德偶像;在基督徒心中,神是威严可怖和高不可及的。多数民族的神话大都采取纯粹的动物外形或怪物外形的方式去塑造各自的神。譬如:埃及太阳神菏拉斯是一只鹰,其敌对神祗是一种“奇形怪状的动物”;快乐神贝斯、创造之神什奈穆等,都被塑造为兽首人身的形象;中国远古神话中,始祖神伏羲“蛇身人首”、女娲“人头蛇身”、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正如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所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神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1]
  一、神话中的“人话”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另一个是物。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本”在哲学上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与“末”相对。“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是指与神、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
  “以人为本”思想在古代神话中有充分体现。如:中国神话中深重的忧患意识、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和反抗精神[2];古希腊神话强调自我生成意识、自我本质意识、自我价值意识、自我责任意识[3];凯尔特神话有关英雄神话故事;北欧神话中能带来文明和新生命的生命树、盘旋在最高处守护世界的大雕等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虽然这些神话如昙花一现,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环境中,他们仍以不同面目出现,暗中影响着世界和人,对各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正如日本学者大林太良所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早期人类的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一种文化基因,它沉潜、渗透和积淀在民族后裔的心理、气质与性格之中,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长久地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影响。”[4]
  马克思也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古代,尽管处在那样狭隘的民族、宗教、政治境界里,毕竟还是把人看作生产的目的,……现代世界总是把生产看成人的目的,又把财富看成生产的目的。……因此,那幼稚的古代世界看起来便像是一种格外崇高的世界。”[5]“把人看作生产的目的”是古代神话的重要特点。希腊神话中,雅典城代达罗斯由于儿子惨死海中,内心却一直闷闷不乐,但代达罗斯聪明、有才能,发明斧子、锯子等东西,引用地下水热气取暖,培养了许多有名的艺术家,成为科卡罗斯国王的座上客、西西里岛土著文化的奠基人。中国神话中,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神农氏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最终因误食毒草死亡。另外,有着双重主题——祝福和咒诅的希伯来神话、浪漫神秘的凯尔特神话、气势汹汹的北欧神话、充满乡土色彩的日本神话故事中,正义之神始终在为人类造福祉,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斗争和创造的终极目标。
  神的力量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神话中,黄帝用强大的武力打败了炎帝,坐上了中央天帝的宝座,炎帝被迫退到南方。但炎帝的部下并不甘心失败,刑天发誓要与黄帝争夺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与天帝开始了一场激战。他们一直杀到常阳山地方,黄帝看准机会一剑向刑天脖颈砍去,刑天那颗巨大的头颅就被砍落下来。刑天见头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两只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挥舞武器,继续呐喊战斗。刑天虽然失败了,但他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英雄精神常常为后人称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盛赞这位断头英雄。
  希腊神话中,众所周知的“斯芬克斯之迷”是说:“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侯,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这说明人已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动物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自我的思考。著名的瑞士古典文化学者安?邦纳写到:“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即都是彼此摆在对立面的,相互映照的镜子。”[6]镌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大壁上的希腊神谕:“认识你自己”,就是希腊初民在原始理性觉醒后,力图走向主体自觉而自识为人的经典格言。
  刑天与黄帝的斗争、斯芬克斯之谜在反映人类强大精神力量和自我觉醒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必须具备和谐发展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也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根基所在。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社会里,人与自然会产生“田园牧歌”式的和谐关系。所以,严重对立和冲突之后,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进而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人话”造就和谐神话
  神(实际指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发展是神话故事永恒的主题。从神话产生的地域来看,“希腊是一个三角形的半岛……直入海边……此外还有上百个岛屿,……一边在蛮荒的大陆上,一边环绕蔚蓝的大海;散布在海中的一大堆岛像一个苗圃”[7];“而养育古代中国的是……东濒茫茫的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则耸立着险峻的青藏高原。这种一面临海(为古人难以征服的太平洋),其他三面陆路交通不便利的环境使其内部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8];日本地处四面环海的岛屿;北欧神话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古罗马神话广泛流传于地中海周围……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9],也使人类借助神的躯体来表达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思想成为神话故事的重要内容。
  众多神话故事中,创世神话(专指时间设定在人类原始时期,记载事物、制度起源的神话,分为世界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记述了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江河湖泊、人类诞生等现象的起源。此类神话在开宗明义时,都有一个共通的大主题,那就是宇宙是从“混沌初开”演进到“秩序规则”的。几乎所有神话的基本形式都是由混沌中产生大地山河。日本神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世界起源神话范例:大神用长矛搅拌著泥淖般的宇宙,然後大地生成、山河成形。中国神话中,女娲在莽莽的原野上行走,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豸跳跃,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于是便动手创造了人类。先有宇宙大地万物,再有人类起源,并且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这体现了华夏初民的原始自律性,是对人“本体”的肯定,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灾难与抗争的历史大概就起源于此。当人类还处于懵懂时期时,了解自然是仅凭五官来完成,特别是对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人类是恐惧、敬畏的,因而通过想象和幻想产生了看似离奇,实则自然的神话。如:“凡界、仙界、神界、冥界”之说;“天堂、人间、地狱”之分;“雷公电母、风婆婆”之称等等。除此之外,英雄神话还通过英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英雄事迹来激发人类生存发展的信心,鼓励人类与自然抗争。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普罗米修斯取火拯救人类、俄狄浦斯与命运的抗争、亚瑟王之剑、北欧神话魔兽归来等等。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从工具、力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来看,神话故事表现的人类与自然的抗争是原始的。但是,正是这种原始的抗争,才使人类与自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和谐,人类世界才得以由混沌无知逐渐转向自然有序。可以说,是这种“人话”造就了原始初民与自然的和谐神话。所以,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类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纪琳.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4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7.
  [3]衡彩霞.希腊神话中人的自我意识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9.
  [4](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社,1988:131.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第三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04.
  [6]鲍·季·格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4:231.
  [7]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44.
  [8]郑梅玲.神话·人话———从宙斯和黄帝比较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1):32.
  [9]鲍小会.中国农民传统生态观念解构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5):
  
  作者简介:赵盛国(1978-),男,湖北竹溪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

探析神话中的“以人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