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教导工作的教师,在实现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人才的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与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笔者在本文对合作教育合作教育——一种新的班级体运作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旨在推动整个班级工作的高效和谐运转。
[关键词]班主任; 合作教育; 实施方法
一、引言
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于1970年代兴起于美国,1980年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外研究者认为:“合作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获得共同的奖赏而共同工作,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 新课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既然这种学习方式能在小组内产生很强的竞争意识,增强组内凝聚力,让后进生得到有效转化,那么这种合作方式是否也能运用于班级的管理呢?
(一)学生现状的分析
我们学校的班容量大,课时任务重,班级中独生子女居多,习惯于唯我独尊的,缺乏竞争意识,对许多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给班级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欲探求一种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教师监督指导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合作教育的内涵
缺乏竞争意识引言隐约的学生需要增强内部动机。内部动机除了好奇心和能力动机外,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内部动机。在小组中,小组成员总是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能有效的促使其管理主动性的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影响是通过其他手段达不到的。这样,合作学习就变成了合作教育,就能形成一种新的班级体的运作模式,即“以合作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励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以追求学生的进步为最终目标”。这种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其实质是一种全员化的班级管理。
二、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一)目的和意义
(1)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相互发展,开拓思路,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识,注重人际关系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
(2)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意识、表现意识、获得成功和鼓舞。凸显每个学生的地位,增强他们对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效率,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二)理论依据
(1)合作学习理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互动,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目标的基本手段。在合作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的发展。
(2)动机理论:动机主义者认为,“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的情境。因此,要达到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会做一切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会鼓励同伴们去尽最大的努力”。 约翰逊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实施方法
(一)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爱好特长等,将学生尽最大可能均分为4-6人小组,为学生创造相互合作的条件和机会,从而让不同的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相互激发,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相互碰撞,彼此收益。既培养集体精神,又充分发挥整体性功能,进而获得理想的管理效益。
(二)建立竞争机制
在学习和管理中,废除以学习成绩全班排名次的传统做法,让“小组内积分、组与组之间竞赛”,在每次表彰奖励中,根据组内成员的表现累积组积分,评定组名次,组积分最高者就算胜出,可优先享受班级及学校的各项奖励。这样组内每位成员都有机会受奖,使每位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好中差生都受到激励,在互助合作中取得进步,而且组与组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班级工作良好运转。
(三)健全规章制度
在小组内倡导“人人关心集体、个个争做主人”,健全规章制度
要求人人遵守,相互监督。比如,可以把合作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确定组长,让各组轮流主持班级日常工作,检查、记录全班学生的学习、品行、纪律等方面情况,定期进行公布奖惩。这样可使每位学生树立参与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其自制能力,并积极投身于班级体的建设中去,成为班级体的主人。
四、应重视的问题
合作教育这种模式在运行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强调小组成绩提高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个性发展;2.重视了组员间的均衡发展但不能忽视优生的培养;3.座位的安排是否合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五、结束语
合作教育给学生公平的竞争机制,使后进生消除自卑感,看到成功的希望;使优生增强危机感而更加勤奋;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素质得以提高;使班级体所有成员都沿着各自的目标积极奋进,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的为集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总之,合作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当每位学生都是自己学习和纪律的管理者,都能为班级着想,明确自己的责任时,良好的班风也就形成了。
作者简介:袁玉萍,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