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欣赏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有引导学生对作品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阅读能力才能得以锻炼、促进和提高。
所谓探究式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它的特点表现为:
一.问题意识。探究式阅读始于“问题”。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的解决展开的,而且“问题”作为主线贯穿始终。“问题意识”不仅在于教师创设富有价值的问题,还在于激发学生疑问,倡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疑难。否则,往往是蜻蜓点水,不甚了了,深入不下去。显然,要对所读的文章真正理解,须启发学生质疑,带领学生探疑,寻求正确的答案。要探究解疑就得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求解未知,温故而知新。指导和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鼓励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谈看法、摆见解,培养和发展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
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生活中有语文,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探究式阅读更是强调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
三.开放视野。探究式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寻求多种答案。即使是正确的答案也不当作唯一的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一千个读者睛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作品的解读,不同的学生反应往往是多元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的实践活动,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然,意义非凡。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是探索的材料,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初中生事事感到新奇、好奇,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应把握契机,有机引导,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探索中寻求答案。
2.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原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新问题,引发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中,围绕品味语言这一重点,抓住最容易理解的“春花图”这一段,反复对比品位;接着利用品味到的“春花图”的语言知识,去描绘相似的景物,能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激励评价——体验探究情趣。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取得成功。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创设愉快学习气氛,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与爱好的机会,激活他们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跃跃欲试的心态及其连锁反应。这些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再次探究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妙点拨、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李艳,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