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090

[ 和灿欣 文选 ]   

一个商业时代里的文化符号

◇ 和灿欣

  [摘要]香格里拉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发表于1933年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人间天堂,是当今社会里一个炙手可热的商业品牌。香格里拉这个形象诞生于危机和战乱之中,是19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向往美好家园,反思自己,并向中国文明寻找出路的表现。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都能在其间和谐相处的人间乐土,是现代社会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总之,香格里拉是一个商业时代里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反思;参照物
  
  一、引言
  香格里拉是梦想的代名词,是东方的伊甸园。从词源学上讲,目前对“香格里拉”一词的起源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香格里拉(Shangri-la)就是香巴拉,佛教中的极乐天堂,另一种则认为香格里拉是古藏语词,意为“心中的日月”。两种说法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即是香格里拉象征梦想,幸福,与希望。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发表并迅速热卖。书中,作者把香格里拉描写成一个让世人神往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这个概念也由此进入了西方人的想象世界。1936—1937年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花巨资将该书故事搬上了银幕。电影这一极富感染力的,立体的艺术形式无疑又使香格里拉这一概念更为世人所知。从此,该词就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人们也开始纷纷探寻这块乐土的具体地理位置,印度,尼泊尔,中国四川的稻城,云南的迪庆,丽江等地先后拿出了有力的证据说明香格里拉就在该地。1997年,云南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2004年,云南、四川、西藏三省达成协议,共同开发香格里拉大区。可见,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商业品牌。本文将从《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形象入手,分析这个概念的文化价值。
  二、 香格里拉——一个中西合璧的世俗天堂
  (一)《消失的地平线》故事梗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亚巴斯库市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的康维即书中的主人公和其他三个西方人一起乘飞机离开,想躲开这个灾难。途中遭到一个异族人的劫持,飞机偏离原定航线。途中又发生了意外的故障,飞机被迫降落在滇西北藏区高原上。异族飞行员受伤死亡。四名遇难者受人指引来到一个叫做“香格里拉”的地方。一些日子以后,他们中的两人选择留在香格里拉,而另两人选择了离开,包括我们的主人公康维。后来,康维想重新回到香格里拉,但怎么也找不到去路了。
  (二)香格里拉的理想性
  书中的香格里拉拥有绝美的自然风光:雪山草甸,丽日蓝天。虽然几乎与世隔绝,香格里拉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却相当丰富:并拥有中央空调,浴室现代生活设备。香格里拉金矿非常丰富,但人们只是适度的开发它。这里居住着以藏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人们和谐相处。香格里拉人还享有比正常人长几倍的寿命,80岁的老妇人看起来像16岁的花季少女。寺院还拥有一个很大的读书馆,馆藏西方各大语种图书。此外,这个地方大小事务由香格里拉寺院来掌管,而这个寺院的负责人却是一个几百年前来此传教的基督教徒,如今,他把儒家的中庸之道奉为处理事务的第一原则。
  可见,香格里拉美丽,富足,宁静。人与自然之间,各民族之间都能和谐相处。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块的乐土的完美亦体现在佛教,基督教,和儒家文化在该地权利机构里的融合。香格里拉是理想的,虚构的,是一个中西合璧的世俗天堂。
  三、香格里拉——战争与危机的产物
  《消失的地平线》的问世与当时欧洲动荡的社会紧密相连,香格里拉形象是当时处于危机中的欧洲社会反思自己,并追求美好国度的体现。
  地理大发现以后,自由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到19世纪,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欧洲的经济,军事力量已具有了绝对的优势。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需要使列强开始侵略其他后进国家,并在其瓜分世界的过程中引起了种种矛盾。而到了20世纪,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各大国力量已参差不齐,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导致了一战的发生。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生存环境不断恶化。1929年到1933年间,欧洲经济又经历了空前规模的大危机,全球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减少了三分之一,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参见木丽春. (1999). 香格里拉释迷——洛克与丽江,P172)。德国政坛上,希特勒登台,大搞种族歧视,迫害犹太人,二次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在战争、动乱、失业、屠杀、饥饿、自然环境恶化等背景下,西方知识分子寻求美好的国度,开始反思他们身处的社会,向其他文明寻找出路。他们向往着和平宁静,和睦友爱,各民族能和谐相处,没有贫困和饥饿的世界。
  从这种角度看,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人间乐土,人间福地的形象,是大战和危机的产物,是人们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向往美好家园的表现,也是欧洲社会反思自身的产物。
  四、香格里拉——远方的“他者”
  (一)香格里拉——异域的“天堂”
  香格里拉是西方人想象的天堂,它为何会落在中国藏区?
  据相关资料,希尔顿本人并未到过中国藏区,其塑造香格里拉这个形象的素材一方面是来源于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和想象,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滇西北进行长久的观察后于1924—1931(参见姜智芹, 文学想像与文化利用, P40.)年间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和图片。所以,香格里拉形象中美丽的自然景观如雪山峡谷草甸是作者通过想象对照片等感性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得来的。把自己的天堂放在隔山隔水的异域,这自然也与作家本人的浪漫情怀相关。
  (二)香格里拉——反观自身的参照物
  香格里拉人与人,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和谐则是欧洲社会反思自己的成果,而尊崇中庸之道则更是欧洲反思自己,尊重中国文化的表现。
  总的来说,西方思维方式是条分缕析的,二元对立的,在这种思维方式里,人可以征服自然,民族可以征服民族,宗教可以征服宗教,也就更容易引发自然环境恶化,种族歧视等等问题。而中国人却尊崇中庸之道,寻求一种平衡,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在这种思维方式里,人与自然,不同的民族可以和睦相处。而这种和谐,正是危机中的西方社会所需要的。
  当然,香格里拉只是虚幻的,浪漫的人间天堂,并不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在这里,希尔顿只是对中国进行了一次文化想象和文化利用而已。正如要知道自己容貌美丑需要一面镜子,要看清自己身处的社会的优缺点,也需要一个异于自己的“他者”作为反观自身的一个参照物。希尔顿只是把约瑟夫·洛克的文章和图片以及自己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藏区的认识和想象进行重组,塑造了这个“他者”即香格里拉这个人间天堂,以批判危机重重的欧洲社会,表达对“美好家园”的向往,并给自己提供一个审美想象的空间。
  五、香格里拉——现代社会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
  (一)香格里拉的“优势”
  “天堂”就是一种梦想,这一点“香格里拉”、“伊甸园”、和“桃花源”等是共通的。后两者久为人知,而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二十世纪才出现的新词,为何却更受宠?当然,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以小说,电影等极具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梦想”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除此之外,相对于它的两个近义词,香格里拉还具备其他优势。首先,伊甸园是一个精神的,宗教的天堂,而香格里拉的人们却享有种种世俗乐趣。其次,桃花源只是一幅小农社会里男耕女织图,而香格里拉却有自己的统治者,自己的处世原则,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体系。再次,伊甸园是西方的天堂,桃花源是东方的天堂,而香格里拉却是一片中西合璧的乐土:由西方的传教士来治理,所遵循的原则却是中国的中庸之道,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香格里拉的这些优势使它拥有了前两者所有的文化价值,使它更具国际性和“普适性”,并由此拥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二)香格里拉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
  今天,战争已不像前几个世纪那么频繁,但人类仍面临着其他许多棘手的问题。首先,人类已拥有巨大的财富,但这财富分布不平衡,有人坐拥上珍海味,有人却受着饥饿与贫困的折磨;人类拥有惊人的生产力,但这却使自然环境迅速恶化,人们住进了拥有各种现代生活设备的城市,但各种压力却使自杀死亡的人数倍增;人类拥有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却面临着严峻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
  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世俗天堂,它意味着和平、和谐、富足、正义、美丽、适度、秩序、自然、文明、幸福……,体现了人类感性和理性的共同追求,有着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足够的能量让人们去反思今日的生活。
  2005年,《香格里拉》杂志创刊,这份杂志旨在以阐述香格里拉为起点,逐步拓展到探讨城市文明、信仰、尊严、幸福,生存等主题,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自我定位,找到自我生活中的和谐。这份杂志的出现即是香格里拉这个概念文化能量爆发的一个生动的例子。由此,香格里拉也就成了反观现代文明的一面镜子。
  六、结论
  总之,在《消失的地平线》里,希尔顿基于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和想象,塑造了“香格里拉”这个人间天堂的形象。这个形象诞生是西方社会反思自己的成果。而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人间天堂,在当今社会里仍有着很大的文化价值,可以当作现代文明反思自身的一面镜子。
  香格里拉这个天堂形象的核心在于和谐,富足。在物质生活也非常丰富的今天,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人的内心等多个层面上的和谐,却成为了一个日益凸显的难题。社会不断发展,各个时代的人,同一时代不同个体对于幸福的定义和具体要求往往不同。小说的香格里拉这个具体形象也有落伍,失去其商业价值的一天,但香格里拉作为一个“梦想”的象征,它将持续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因为人类永远需要面对理想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追求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的和谐,永远需要一个“梦想”来作为前行的力量,一个完美的“他者”来扮演反观自己,批判自己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JamesHilton,1933,Lost Horizon [M],Summersdale Publishers.
  [2]姜智芹,2005,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40。
  [3]木丽春,1999,香格里拉释迷——洛克与丽江[M],香港昆仑制作公司,P10。
  [4]汤世杰,2000 梦幻高原——詹姆斯·希尔顿与香格里拉[M], 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和灿欣(1984-),女,云南丽江人,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

一个商业时代里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