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092

[ 贾得杰 文选 ]   

“扭曲的人格.丑陋的灵魂”

◇ 贾得杰

  [摘要]中国文化历来就追求一种人格的完美,一个人格残缺的人只能被鄙视为“小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同样也推崇人格美,推崇那种具有浩然正气的“君子人格”。司马迁用其敏锐的观察力,犀利的笔法在《史记》中描绘出了一幅幅真与善、美与丑的真实的历史人物画卷,在这些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身上体现了司马迁的爱与憎,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司马迁在“不虚美,不隐恶”的作史精神下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功绩,也刻画了一些人格残缺的“小人”形象。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关键词]《史记》解读;历史人物;文学探索
  
  一、卑鄙无耻的无赖“小人”
  虽然刘邦作为汉代的开国皇帝,在推翻暴秦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他人格的不健全却不得不使我们感到他灵魂的扭曲。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位“无赖流氓皇帝”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史记 项羽本纪》中记载:汉军在彭城被楚军大败,刘邦在逃跑过程中几次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在生死关头为了求生竟然忍心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这是一种多么无耻和卑劣的行为,而这也恰恰体现出刘邦人格的低劣之处。
  同在《项羽本纪》中记载,当项羽用刘邦的父亲来要挟刘邦说:“今急下,吾烹太公。”刘邦却无耻的回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一杯羹。”刘邦完全不顾父亲的死活,还无耻的向项羽讨要一杯煮了父亲的肉汤。在做了皇帝以后,他还对小时候被父亲责骂的事耿耿于怀,并在群臣面前对自己的父亲进行了一番羞辱。他在未央宫的盛大宴会上,在摆足了天子的威风后对父亲说:“始餍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高祖本纪》)。对父亲、儿女尚且如此,对其他人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纵横各国,“欺诈”为业的政治“小人”。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部分人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政治纵横家们,如苏秦、张仪之流,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于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实现政治目的而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张仪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到楚怀王那里去游说,并欺诈怀王说:只要齐楚断交,秦国愿把六百里商、於之地割让给楚国。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国断了交,并派人去秦国讨要六百里地。张仪却说:只答应了六里地,而不是六百里。这种政治上的“欺诈”是这些纵横家们惯用的伎俩。他们在各诸侯国之间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制造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让诸侯们订立盟约的他们,让诸侯们撕毁盟约背信弃义的也是他们。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称这些人为“政治小人”。
  三、见利忘义,公报私仇的势利“小人”
  势利小人在《史记》中非常多。伯嚭就是其中的典型,他见利忘义,不忠于吴王,一个强大的吴国就断送在了他的手里。当初吴国打败越国完全可以彻底消灭越国,但作为吴国太宰的伯嚭却收受了越国的贿赂,极力主张接受越国的请和:“(越王)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吴王)用太宰嚭计与越和。”伯嚭外受重贿,内惑吴王大量出卖吴国利益,并向吴王进谗言陷害了一心为吴的伍子胥。《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胥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储备为言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伯嚭自然要为越国说好话,办坏事。他不失时机的向吴王进谗言。《史记》中记载“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馋曰:子胥为人风暴、少恩、猜戒,其怨望恐为深祸也。……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就这样一个忠臣被赐死,而伯嚭却把自己粉饰成了诛灭“逆臣”的大英雄。但这种“小人”最终还是害人害己,遗臭万年。落得个“身被人杀,名被人骂”的可悲下场,“后九年,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而诛太宰嚭,以不忠于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
  四、善于谄媚、阿谀奉承的虚伪“小人”
  《史记》中还记载了许多极其善于谄媚,阿谀之人。这些人其实并没多大才能,只是懂得用各种方法去迎合主子的意图以博得主子的欢心,而在外面却狐假虎威。《史记·佞臣列传》中所载的邓通就是一个人,只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而得到文帝的宠幸,而官至大夫,富奢至极。他干的最拿手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向皇帝谄媚。“文帝尝病疽,邓通常为帝昔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邓通自己为了取宠于皇帝,而为皇帝吸吮脓疮。当皇帝问起:天下谁最疼爱自己时,他为了赢得皇帝及太子的欢心而说“宜莫如太子”,然而他这一奉承却弄巧成拙,得罪了太子最后落了个“寄死人家”的下场。
  五、嫉贤妒能的卑鄙“小人”
  古往今来,嫉贤妒能之人屡见不鲜,在《史记》自然也不例外,庞涓就是其中之一。庞涓与孙膑本为同门师兄弟,庞涓先在魏国为将,但他自知能力不如孙膑,于是就起了害孙膑之心,“(庞涓)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黥之,欲隐勿见。”庞涓自知能力不及孙膑,而使用卑劣手段对孙膑进行迫害,然而他的这种卑鄙做法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孙膑后来任了齐国的将军,几次大败魏军,并且在马陵一战中杀死了庞涓,这也算是庞涓这种“小人”咎由自取的结果。
  中国几千年来的“小人”,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史记》中那些“小人”的产生同样是受了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司马迁将这些历史人物在赋予自己情感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刻画,把一个个,个性鲜明,人格低劣,灵魂丑陋的“小人”的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出来,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一种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贾得杰(1974-),男,中共党员,教师 中教一级职称。工作单位:西藏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拉萨市林廓北路3号) 曾获“全国绿色学校优秀教师”“拉萨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扭曲的人格.丑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