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世界性的元素之一,始终与时代前进的方向保持一致,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鲜活感。
[关键词]新民歌;审美;民族风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来源于劳动人民生产与生活的民歌,受当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已经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新的音乐特征和新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的民歌因为社会和它自身审美规律的作用而呈现出了与传统民歌所不同的审美特征。
今天我着力打造的中国“ 新民歌”理念,是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新的时代主流思想提出来的,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呼声和新的尝试,是民歌艺术的当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美学特征,在审美特征上主要有:民间性、通俗性、时尚性等,其中,民间性是新民歌之所以为民歌的主要标志和特点。
一、民间性。
“新民歌”是相对传统民歌而言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源辽阔且民族众多的国家。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音乐, 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为新民歌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传统民歌悠久的文化渊源、丰富的历史积淀、厚重的艺术底蕴,为新民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和用之不竭的艺术营养。如果说传统民歌是大地,那么新民歌就是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烂漫百花和参天大树。它传承着传统民歌的经典,记录和传达着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心声。
从内容上看,新民歌歌颂时代主旋律、歌颂新时期党和人民继往开来勇往直前, 表达了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心声,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祝福祖国》等音乐作品。它们唱响了这个伟大时代的它的民族精神, 吹响了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弹响了共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新民歌拥有的民族性精神内容,是其具有民间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音乐形式上,新民歌无论是民歌改编还是新创作的,都保留了民间韵味,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新民歌的结构与旋法继承了传统民歌的风格,北方民歌粗放豪爽、南方民歌婉转细腻。新民歌的歌词凝练集中、准确鲜明,层次分明、韵律飞扬。新民歌多以四句体和五句体为主,有些加有具地方特点的衬词,律优美动人、唱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词与曲的高度融合。
二、通俗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更新,新民歌也在改革创新,它采用了最新的技术手段进行表演,突破传统演唱方法,大胆创意,主要表现在音乐表现手段的流行化和通俗化上,为新民歌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1、配器上,与传统民歌的小型丝竹乐队伴奏相比,新民歌的伴奏溶入了许多现代流行元素,配器中加入了大量电声乐器,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多种表演形式。例如张也演绎的新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给经典民歌配上极具现代流行元素的电声伴奏,让经典的传统民歌耳目一新。又如传统的民族器乐(笛子、二胡、古筝等)独奏加电子音乐伴奏背景的演绎方式,开辟了一条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新路。
2、多样的唱法和演唱风格。
近年来流行的新民歌根据旋律风格和演唱方法可以分为艺术类新民歌和通俗类新民歌两大类。艺术类新民歌大多是以民族唱法演唱也有以美声唱法演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通俗类新民歌是指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民族风格创作歌曲,它的音乐本体脱胎于传统民歌旋律或民间音调,但演唱风格及伴奏配器又借用流行歌曲的做法。还有一部分歌手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通俗的演唱方法,将民歌演绎出时尚感、现代感的新表现形式,她们采用的“民族通俗新唱法”( 简称: “民通”) 逐渐为广大观众和声乐学术界所接受和认可。新民歌歌手们正努力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之间探索着一条新的音乐发展路线。新民歌的传承因为有了时尚元素的注入而显得生机勃勃。
三、视觉文化的时尚性。
音乐是一种通过多种艺术因素共同参与,由多重美感共同构造,综合作用人的多维感受的艺术。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听觉,也可以通过视觉等其他感官领悟音乐的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音乐工作者们运用这个时代的技术和知识,力求用最强烈的视觉感官享受来领悟音乐的美。
先是一大批表演形式和艺术效果全新的优秀MTV作品应运而生,如《亲亲茉莉花》、《幸福万年长》等新民歌作品。《亲亲茉莉花》因为科技手段的运用,使人(美丽的歌手)、歌(甜美的歌声)、画(画面中旋转飘落的茉莉花动画)三者完美结合,体现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效果,给予了观众全新的艺术体验。《幸福万年长》在制作上堪称完美,碧水鲜花中丽人坐在小船上动情的歌唱,让人赏心悦目,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大家已经逐渐不满足于在电视画面上欣赏新民歌MTV,新民歌大型现场演唱会便应运而生,为群众提供了亲身体验新民歌魅力的机会。华丽的舞台,绚丽的灯光,精致的服装,大胆的造型,营造出了美仑美奂的视觉效果,使观众获得了全面的感官感受。在此同时,我们的文化部门也应当在重视广大民众参与的同时,不忽视和牺牲新民歌的艺术品格和严肃性,使荧屏成为神圣的艺术殿堂,成为提升全民族文化艺术素质的大舞台。
新民歌的发展与时代同行,新民歌的脉搏与时代同拍,新民歌的传承因为有时尚元素的注入而显得生机勃勃,新民歌的流行因为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而插上了翱翔世界的翅膀,让我们一同关注新民歌、喜爱新民歌,为新民歌骄傲!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中国新民歌》,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
[2]修海林 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
[3]张骥 杨艳,《从时代性及主流思想传播功能看“当代新民歌”》,美与时代,2007.2.15
作者简介:熊芬芬(1982- ),女,湖北京山人,东华理工大学音乐系助教,硕士,从事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