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43

[ 王跃春 文选 ]   

简析语文文本解读的文化性

◇ 王跃春

  [摘要]本文拟就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语文文本文化性解读的操作模式及要求做简要的分析,以便对未来优质的语文教学提供指引。
  [关键词]语文;文本解读;文化性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和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如:朗读、背诵、语言知识、语言应用,形象体悟,性格分析,主题提炼等等。而对语文文本人文性的观照即对文本的文化性解读还是一大弱点。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永远只停留在工具性的语文应用、文学性的形象感受和道德或审美层面的教学上,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性分解,应该更深入的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其蕴涵的文化意义,从而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我们知道一节优质的语文课有三个关键的步骤:首先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其次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最后才是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我们为什么把对文本的解读放在首位呢?这是因为我们对文本进行正确深入的解读,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对文本进行当下文化语境中的阐释与还原。没有正确的文本解读,其他的教学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语文文本解读的文化性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信客》和《孔乙己》为例,笔者认为对文本的文化性解读可以从下几个模式来操作:
  1、关注文本中人物的文化模式。例如《信客》中表现更多的是传统人伦美德的仁、义、礼、智、信在外来文化时代冲撞下的缺失,以及对这种文化缺失的惋惜。而《孔乙己》中则表现了孔乙己的长衫和文本语言的文化符号意义。这些人虽然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却深深地根植于当时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中,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了典型的一代小人物文化,溯及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必须加强文化内在的核心关怀与价值。
  2、关注文本中人物关系的文化模式。如《信客》中新老信客,信客与乡人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乡下传统农耕文化与十里洋场的上海滩的买办资本文化的冲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与短衣帮的书生文化与劳动者的世俗文化,孔乙己与店老板的商业文化,孔乙己与何大人、丁举人的科举官僚文化等。我们在解读这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要更加关注一种潜在的人物关系文化模式,从而使文本的内在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3、关注文本时代的文化模式。例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和《信客》中的信客文化都表达出了一种对中国近现代的农村自给自足封闭的农耕文化,在外来文化冲荡下的颤变、扭曲乃至崩溃的感伤。儒家人伦美德的仁、义、礼、智、信逐渐地被啄蚀、摧毁。文中信客最终放弃信客的职业,也隐喻地表达了当时文化模式下内在价值与外在观念的冲突。
  4、关注文本事件本身的文化模式。《信客》中信客代人送信、代人办理丧事、改行与受人尊重等等,这些事件本身的文化模式也不可忽略。对某一文本的观照绝不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去体验和解读。如果仅用传统的、单一的理论去解读内蕴丰厚的文本,就会造成对文本解读的概念化、片面化和单调化,造成多层的意蕴流失,更无法给学生的解读“导航”。
  文本作为体现文学的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对其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对文本的文化性解读的操作模式和切入点非常重要,因此对文本文化性解读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把握住以下几点:
  首先,整体观照,把握文本内涵。对文本文化性的解读,应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人、事、物的充分感受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而提升确认文化点。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正是在这种解读中积累、磨砺、提升和不断的内化的过程。因此理解文本内涵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来解读,从而突破作者的规定性。文本解读应该着眼于整体同时能够释放出个性的光彩。
  其次,深度挖掘,提升文本的价值,从而还原与体现文本语境的文化性。文本承载了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因为许多文本是人类文化的经典力作。文本解读的最大价值在于解读的过程,即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并对文本的文化内涵有所得,而非仅仅是文本的机械意义的肢解或建构。所以,教师的解读在于给学生以正确的导航,以自己的解读方式来影响学生的解读而非替代,否则只能造成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殖民文化”。
  再次,拓展链接,丰厚文本的分量。文本解读中文化切入点是在解读中进行选择的,切入点应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对学生而言,他们解读文本的目的是发挥文本中文化内涵的教育功能,并实现自我的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文本的解读方式不能刻板、单一、概念化,而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的拓展、丰富和完善相关文化知识。
  最后,整体建构,完善文化的体系。教师应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如传统的儒道文化知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不同文明时代的知识,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知识等。作家的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社会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就要充满人文精神。因此,要求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从而使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服务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广博和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璀璨和永恒,从而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与智慧”。文本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所以,语文文本的解读应发挥“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用文化性的视角读懂、读透、读美文本。总之,语文文本解读的文化性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钱穆.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裴娣娜.对教育观念变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1(2):4-7.
  
  作者简介:王跃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09届研究生。

简析语文文本解读的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