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女生比例不断提高,成为备受关注的女性亚群体。本文通过梳理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演变轨迹,分析了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着重探讨了实施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基本特点
(一)感情质量仍然是关注焦点。
有人说,女生是感性的动物。受到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女生习惯跟着感觉走,在爱情中寻找一种“心动”的感觉,为实现自己情感目标愿意付出,当恋爱受到挫折时,女生比男生更难复原。多项调查显示,在影响女大学生择偶的各因素中,爱情最受重视。一方面,女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渴望高质量的感情生活,注重情感的需求和满足,另一方面,受到近年来恋爱至上观的影响,女大学生爱情观偏理想化,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坚信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婚姻最好是爱情的继续而不是爱情的坟墓,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二)物质条件成为重要考量要素。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女大学生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她们的生活方式受到社会白领时尚的影响较大,比较注重物质生活的质量,她们对高级品牌充满好奇,课余生活偏爱休闲、逛街等活动。女大学生从崇尚理想化的爱情走向现实,越来越多的考虑到物质条件(金钱、收入)的重要性,有部分女性把恋爱结婚当成改变现状的跳板。
(三)对性的态度和看法莫衷一是。
当代女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文化交融、思想开放的年代,每个人对性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有些人认为婚前性行为属于个人自由范畴,不应该从道德上进行批判,也有些人出于传统道德和女性自我保护等理由坚决反对,还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态度,保持中立。笔者认为,开放的性观念容易导致轻率地性行为,加上部分女生忽视自我保护,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伤害。
二、影响因素
(一)市场经济唤醒了主体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自由、竞争、开放、合作等特点,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她们有一种突破父母生活局限的渴望,在婚姻恋爱中自主选择,敢于追求所爱,;但是市场经济利字当头,等价交换等特点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导致个人主义膨胀、重物质轻道德,重利轻义等倾向日益严重,在女大学生婚恋观中的表现为理想的淡化、物质因素比重的提高,少数人价值观发生扭曲,玩世不恭,视恋爱为游戏。
(二)文化多元化造成价值观多元化。
价值多元化对大学生婚恋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开放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受自由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潮的影响,个人主义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出现性观念误区,婚恋选择功利化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女性心理仍然影响深刻,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这些传统性别观念不同程度的积淀在现代人头脑中,影响着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及择偶观念。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女大学生婚恋观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价值观不同,恋爱选择看中的因素也不同。
(三)社会环境带来巨大冲击。
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也是一分为二的。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现代女性除了对家庭幸福的追求外,越来越重视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价值,这使得她们在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时注重二者共同发展,在婚恋上更加独立自主。但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发生了动摇:就业环境不良和社会性别歧视导致女大学生婚恋观向传统价值回归,多数女生期待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而对家庭幸福报以极大期望,希望做贤妻良母,这对人才资源是极大地浪费。
三、教育途径
(一)设置婚恋课程,培养正确的婚恋观念。
课程的设置必须系统化、科学化。既要做好普及性指导,即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婚恋常识、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婚恋观,甚至包括与婚恋对象独立交往的礼节、安全与健康教育等,又要做好问题性的指导,对于个别学生在婚恋过程中的特殊问题,可以通过咨询解决。课程开展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开设公共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讨论;咨询可以利用心理咨询室、电话、网络等多种手段。高校应当引导女大学生在追求婚恋浪漫的同时,理性对待婚恋行为,处理好婚恋与学业、婚恋与道德、婚恋与法律、婚恋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二)开展性教育。
性教育既是健康教育,也是道德教育。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使女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包括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避孕知识、性病防治知识,帮助其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与变化;防止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培养其健康的性意识,包括性的责任观念、忠贞观念,促进两性间良性交往。当代女大学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在舆论压力和爱情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每一个选择,并且处理好恋爱、婚姻和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韩柏光.新媒介文化浪潮中大学生价值观的审视与引导[J].教育与职业,2009,(30):163-165.
[3]费桢. 透视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1):298-299.
作者简介:陈晨(1986-),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周瑞(1986-),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与青年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