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问题是当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有效发展的“瓶颈”问题: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有效管理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才能真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信息资源;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
科技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网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当前网络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有效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超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注意力缺失。
信息超载使得人们在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中,因为信息量过大超出了个人的有效处理能力,从而产生的面对信息的低分析决策能力和无形的压迫感。在网络中,信息量过大使得人们没有足够时间阅读、吸收所有信息,也无法判断信息是否对自己有用。可见信息量的大小似乎已经不再是网络竞争的核心因素,注意力才是网络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最早正式提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戈德海伯,简单的说,所谓“注意力经济”(TheEconomyofAttention)指的就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提供者千方百计的使自己推出的信息获取和保持网民的注意力的一种经济态势。其重要特征是网络中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其核心是获取和保持网民更多的注意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也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与经济学界相比,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研究和反应明显地表现出了滞后性和被动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讲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不够,而是这些信息没有能够吸引教育对象,实质上这是由于注意力缺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注意力是由多种因素维系的,多种因素配置方式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方向和速度。即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先让教育对象听到看到,才能够进一步保证让教育信息进入人心和人脑,最终身体力行。因此,在网络时代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就是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听到看到有用的教育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宝贵的、真正有价值的是教育对象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力。
二、信息良莠不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竞争的主动性。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在网络中拥有信息强权。据统计,网上英语内容占90%以上;并且在信息流量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95%以上,而我国则不足1%,而且这1%也不完全是健康向上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信息。网络上有用的信息和无用的信息铺天盖地,真实的信息和虚假信息滚滚而来。“注意力经济”的核心是获取和保持注意力,同时也决定了互联网文化的眼球文化特性,比如网络恶搞行为,网络红人、网络标题党等等,这些杂乱的信息通过听觉、视觉来吸引了年轻、好奇心强的网民注意力,传递给网民的都是庸俗不堪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对象自然而然会受精美包装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去关注它,这就造成教育对象的注意力在杂乱信息中散失,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此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内容形式上明显存在不足,难以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力,也就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杂乱、虚假、有害的信息不可能全部抑制和消除,因而需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凸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相对滞后。
许多非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技术手段和广告宣传方面远远领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职能的网站。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站非常重视网民的心理需要的研究,到处链接极具诱惑力的广告,吸引了上网者的注意力也吸引了教育对象的注意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网络其它信息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的时候,很多高点击率的网站也很可能为不良思想意识的传播提供方便,且难以遏止,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该产生持续有效的作用,从网络杂乱信息中争取更多的注意力。但是事实并非所愿,教育对象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浏览信息和点击信息的数量是无法与一些商务网站相比的。复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存在的最大弊端,网站内容只是一些教育知识体系的简单复制,其更新频率上也很慢。这样的作法只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教育形式和手段单一,在网络世界吸引不了教育对象的注意。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互动性得不到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难以发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仅仅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鲜活生动的教育主体,使得网站失去了应有的持续生命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网络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已迫在眉睫。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经济一样,最为根本的都是吸引眼球的过程。如何将教育对象的眼球吸引到教育者希望他们获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上来,如何让教育对象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去关注而且思考教育者提出的问题并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得以实现的根本。因此需要格外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网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当提及网络文化时,主流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如何处理好主流与非主流这一对矛盾的关系是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吸力的关键所在。对网上一些有害和无用的信息我们可以进行技术控制,使之危害性达到最小化,但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关键是我们要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特别是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形式和手段承载这些优秀文化的丰富和创新,来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必须利用网络的特点扩大和扩展网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把表达非主流文化的方式方法嫁接到主流文化上,使受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时,更为直观和生动,从而吸引他们的更多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教育对象在非主流文化上的注意力进行适度的弱化,可以采取转移主题、针对恶搞行为、网络红人等问题开展讨论,通过自我教育摆明危害,强化正面引导。克服内容简单复制,实现内容的人性化转变,从网站内容上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力。
其次,要把好信息获取关,丰富信息传播渠道和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信息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的信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不是在形式上拥有和收集信息,而是有效组织和利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具有渗透和陶冶的作用,才能以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为归宿,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为自我教育。开发多样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教育形式上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力。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不同途径,建立多种平台,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激励熏陶作用,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受到教育。同时,还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品牌”意识,达到长期吸引受教育者注意力。我们上网可以看到,众多非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十分注重上网者的心理需求,到处链接具有十足吸引力的站点,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并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网站的知名度。现在我们已经建立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知名度、吸引力却很少,这就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如果网站知名度不高,内容再丰富,页面再精美,也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浪费。可以通过与其他热门网站链接或是与其它院校网站友情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这样受教育者不仅仅只局限本单位还扩展到外单位,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注意力。网站对受教育者影响的时间越长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得以充分体现。
最后,要培养教育对象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从教育对象认知心理出发提高教育的吸引力。经济学家夏皮罗和范里安说:“网络带给我们的新东西是控制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可获得的信息总量。”那么,在信息超载和信息杂乱的网络世界里是,引导教育对象学会选择健康信息和抑制有害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教育对象的认知心理出发,在认识过程中,从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予以信息加工的方式培养教育对象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此外,教育者要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整合能力,进而可以给教育对象在认知过程中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信息,增强教育信息的吸引力,更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注释:
①《信息规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第21页
作者简介:葛炎(1979-),女,江苏如皋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