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59

[ 张亚丽 文选 ]   

找准时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 张亚丽

  [摘要]现在能上中专的大多是考不上高中,基础差,纪律涣散的学生,为了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和人生观,以便进入社会后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摆在重要的位置。而德育是与语文教学分不开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找准机会,善于发现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地方,切实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中专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充满幻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另外,现在的中专生底子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纪律涣散,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说明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作为中职学校中的一名语文教师, 应该利用好这个教学阵地, 突出教书育人,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德智全面发展。针对卫生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深入钻研教材,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德育
  (一)课前认真备课,既备教学内容,也备德育工作。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认真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课题、写作背景、词句、人物分析、情境等)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二)穿插与课文作者有关的事实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的很多文章都出自名家之手,那些文章都是他们亲身经历、亲身体会后的有感而发,都带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因此,教师在介绍作者时,讲一些作者在写本篇文章时的趣闻轶事,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讲《荷塘月色》一文时,补充了作者朱自清的一些生平事迹资料,重点讲述了他在写《荷塘月色》一文时听取读者意见,对月夜里是否有蝉声反复调查证实的故事,让同学们对朱自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求实态度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讲鲁迅的文章时,学生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对他生涩难懂的语句感到头疼。这时老师介绍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并讲述鲁迅如何三易其志以寻求救国之路,学生了解鲁迅犀利的文字背后蕴含的爱国之心,这就激起了他们的敬仰,也激发了爱国的热情。
  (三)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中作者为我们刻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讲解课文时,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进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教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通过讲读课文,感受到“母亲”勤劳、奋斗、奉献的一生,体味平凡的故事中蕴含着“母亲”淡泊名利、求真求纯、博爱达观、坚韧奋斗、默默耕耘的人生志趣,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修养。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一文,也塑造了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玛蒂尔德,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性格是复杂的,玛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但在她身上还有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可贵品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掉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运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为我们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如《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散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我们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在《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中,作者通过对红柳的赞颂,到红柳的悲惨结局,文章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教育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
  二、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写作训练,由于中职生语文基础差,很多同学一提起作文,就叫苦连天,不知写什么好,脑子里空空洞洞,言之无物。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让他们写周记、写短文,学生可以将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所闻所感写下 ,只要能把一件事情表达清楚即可,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慢慢被激发出来。对于学生写的周记,我会及时批改,及时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时间久了,不仅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快,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了德育渗透,使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知识、提高素质的另一途径。例如课堂讨论、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可以利用舒婷的《致橡树》开展一次以“ 中专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指导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另外,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目,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在一起交流、学习,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找准时机,在课文讲解的很多环节、作文训练、课外延伸等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舞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对我们作为“灵魂工程师”的使命和要求。
  
  作者简介:张亚丽(1977-),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语文教育。
  

找准时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