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06

[ 王 颖 文选 ]   

浅谈诗歌鉴赏教学

◇ 王 颖

  [摘要]诗是浪漫的,它源自想象,又激发想象。因了诗的存在,人类的天空熠熠生辉。学生自小朗诵唐诗宋词,耳濡目染古典诗歌的美,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却在应试教育中慢慢失却了色彩,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诗歌教学,更忽略了去领悟诗歌中诗意的美丽。
  [关键词]诗歌;诗意;鉴赏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中《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就是要学生得以徜徉诗海,让他们对美有一双"自己的"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这样说,诗歌教学在进行,探究就永不停止。第一轮《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基本结束,利用这个机会,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意氛围
  教师需要抓住一切可能营造“多彩”的诗歌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意氛围。唐诗宋词之美不言而喻,李白飘逸绚丽、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豪放雄壮、李清照婉约含蓄。学生在模块学习伊始,基本能保证热情高涨。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会慢慢产生审美疲劳。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反”感多于“美”感,这个结果显然与我们新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背离。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进入诗歌的殿堂。
  首先,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可利用音乐,朗诵、视频、画作以及自己诗化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营造诗意的空间,让学生被诗歌所引领的艺术天地、被教师的诗才所折服;让学生上讲台诵读、讲解自己课外学得的诗歌,形成良好的学诗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著名诗句来概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阅读写作中能很好运用诗句的大力表扬,鼓励学以致用。
  其次,在课外,班级的或年级性的诗歌朗诵、背诵大赛,让学生能得到极大的赏识,激励学诗;鼓励诗歌创作,可利用校园刊物将学生自创的诗歌、鉴赏诗歌的文章进行刊载;向学生推荐名家诗作鉴赏,拓宽学生视野。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旦学生“乐知”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诗词教学事半功倍;充满诗意的环境则更利于激励学生学诗,我们要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给学生营造最好的诗歌教学环境。
  二、探究教学方法,让诗歌教学充满流动美
  诗歌的教学,要使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就势必要注重优化教学结构的设计,渗透美学教育,从而优化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成为有始有终的充满流动美的生命流程。
  (一)读!读!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且通过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很容易把人带入一个诗化的美好境界,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使其带着探究的心情去读。
  读诗百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篇目进行朗诵训练,使学生通过朗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题,以达到对作品的真正掌握。比如在教学《将进酒》一课时,就是先要求学生做到发音准确,然后结合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确定朗读的抑扬顿挫,重音停顿以及速度。班级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了朗读和点评,中间共采取了默读、齐读、分段读、个人读,品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最后自然成诵。整个课堂讨论热烈,学生积极主动,对李白的在诗中传达出的复杂情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学生的朗读越来越精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理解了诗人情感起伏,更读懂了诗人一身傲骨,体会了诗意,读出了诗情诗意,就读出了真正的诗味。
  (二)重视对诗歌“情”的感悟
  1、意象是体会诗歌情感的钥匙。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如学习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学生可抓住“寒蝉”“长亭”这两个意象。“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 而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而词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融情入景,学生通过意象的把握很容易理解了诗人“无语凝噎”的痛苦。
  再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组合在词中,三个叠加意象表现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情绪。一个具有落寞、寂寥、怀乡等复杂情感的天涯孤旅者跃然纸上。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
  2、注重诗歌意境的感悟
  对意境的感悟,最重要的是把握“情”字,因为情是构建诗歌意境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把握的真谛。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 “情”,能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受到诗人情感脉搏的跳动。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入“滟滟随波千万里”的“春江花月夜”,去领悟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喟叹,感悟这首诗优美的意境,体味诗中洒落在江树上的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 再配上一曲古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诵中逐层深入,体味意境和情致之美,效果非常好。
  (三)炼字
  中国的诗歌讲究炼字,炼字的本质是炼意,着眼点还是诗歌的情感。诗歌语言作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也是读者理解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无论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对“绿”的选择还是贾岛、韩愈的“推敲”,所讲的都是有关炼字的故事。前几年的高考题所考察的王维的《过香积寺》,只要抓住“诗眼”“冷”“咽”二字就可以把握诗人所构筑的那幽静孤寂的意境。
  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作一些炼字练习,尝试着把一些用得精巧的字换成意思相同的字,让学生分析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意思较近的词语,然后一起分析是不是可行。这对学生理解诗歌及诗中的词语是很有好处的。
  (四)背诵!背诵!背诵!
  要使学生真正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熟读背诵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熟读背诵, 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注重诗词的背诵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检查,教师要制定背诵的篇目,并分解成必背篇目和备选篇目,必背篇目要出口成诵,备选篇目可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面;检查务求细致、到位、落实,日积月累,必见成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让背诵的形式多样化,如诗歌朗诵会,播放诗歌朗诵配乐磁带等等,使学生深入体会到中国诗歌的神韵之美。
  三、根据学生需要,调整拓宽诗歌教学的内容
  新教材虽然广选名篇佳作,但比之于历史上的优美诗篇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补充重组诗歌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资源和课外资源,专门研究苏东坡或李清照的专题,不仅会改变单一诗歌教学的枯燥,而且还让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作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领悟在同一诗人在不同诗歌背景作品各自的独特之美。
  总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适当地调整拓宽诗歌教学的内容,而不是以本为本,是可行的。
  四、让学生写一写
  高考的诗歌鉴赏最终要形成文字。有时,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形成文字就错漏百出,而诗歌鉴赏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在于真正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写出有质量的鉴赏文字,所以,应该强调学生的动笔意识。可是写赏析文字容易引发学生的“烦”感,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通过与写作训练结合的方式,结合意境优美、情感细腻的诗歌,作片断式的描写或整首诗改写训练,如李白的《蜀道难》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展开想象写成几十字的小语段;教师可以有目的范读一些赏析文章,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也可以同学生一起写同题赏析文章,比较分析学生在写作中的不足;对于主旨可作多元理解的诗歌,或者艺术境界有高下争议的诗歌,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见解;最后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成果的交流和鼓励。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必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诗歌鉴赏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教师要为提高学生的素质着想,积极探索,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空间,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朱光潜说:“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是要送给学生一个充满诗情与画意的美好天地。
  
  作者简介:王颖,青岛一中,语文组。

浅谈诗歌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