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27

[ 杨洁琼 文选 ]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家陶行知

◇ 杨洁琼

  [摘要]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追求知道就行,坐而论道、还是知行合一,知是为了行、还是历经沧桑,行了更知道之艰难?陶行知回答:行是知之始!陶行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对学校教育很有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行;知
  
  陶行知出生时,身为秀才的父亲希望他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给他起名:陶文濬。濬是浚的古体,意为疏通和深挖。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担任校刊《金陵光》的主笔,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教育、探索救国之道的文章,署名为“知行”。当时他深受王守仁哲学思想的影响,信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这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剂良药,为了表示他对“知行合一”说的服膺,改名“陶知行”。
  1915年至1926年,留学时期及回国初期的陶行知,其哲学观无疑打上了杜威哲学的烙印。就杜威哲学的本体论而言,它认定世界是客观存在,而非想象出来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凡是人所不能经验的东西就不可能具有意义和实在性,这就很难界定这种学说是唯心还是唯物,从认识论看,它强调怀疑,然而对于认识的结果,它又很强调付诸实践后的检验,并以有效和有利作为价值判断的准则。
  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陶行知逐渐发现王阳明学说的内在痼疾,即脱离社会实际,疏远广大民众。对杜威的思想也产生了怀疑。1931年11月11日《申报·自由诺》刊载了陶行知《思想的母亲》一文,文中针对杜威的“思想五步”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科学的生活过程应是: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在1927年,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突出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他在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的教育工作中去,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次,他在征求意见本上看到学生写的一段话:“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知行,何不翻它半个筋斗”,从中,陶行知受到启发。1934年,他把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表明了他与“王学”的彻底决裂。这是他的第二次改名,也确立了他以后正确的教育思想和人生道路。
  陶行知搞通了“行—知—行”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宣扬知和行都是无止境的,行产生了知,还要反复不已地行。后来他甚至又造了个新字“”作为自己的署名。
  1927年6月3日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发表了名为“行是知之始”的演讲。他引用“墨辩”提出的三种认识:一是亲知(从“行”中得来),二是闻知(“间接经验”,由他人或书本传达得来),三是说知(推想得来),并用生动的例子证明亲知的重要性。
  陶行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至今对学校教育有启示:
  1、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和学的规律来决定。“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就是“做”的灵魂,就是从行动中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正如陶行知写的诗歌的“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的操作和脑的思考,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而现在的学校教育仍旧多是教师的“满堂灌”,老师认为讲得多,学生才学得多。
  其实,被动的教不如让学生主动在“做”中学。譬如,英语教学中,可以在正常授课后,让学生分小组,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用这节课学的词语、句型编对话。这样加深了印象,也做到了活学活用。老师只是一个“穿针引线打结”的人,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实践活动,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自主发展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堂参与的前提下,还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逐步主动融入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运用了策略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课上,老师不再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装不懂”,然后提出一起动手实践探究的想法,共同找到结果。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对考试制度的启示
  “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亮点”,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执着于“满堂灌”也是有原因的。学生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生活,严重违背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课堂上教学方法的改革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为什么我们都不能或不愿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来获取知识呢?
  问题的关键可能还在于两种方式的操作不同:“闻知”,你坐我说,你听我讲,对教师来讲很好操作,而且对于应试也是十分管用的方式;而“亲知”则需要老师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操作材料,而且操作过程中难免秩序混乱,那就更不好掌控了,而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又那么重,从时间上来看也不允许拿出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索实践。基于以上原因,“闻知”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传授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了,这么多年来依然如故,也充分说明了“亲知”的实施是多么的困难。作为一线的老师,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索实践的机会,但是至于说到亲知能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还是要靠考试制度的改革。
  现在很多教育大省已经开始或正要开始课程改革,尝试进行高考结构的改革,比如前年江苏地区的高考中就重新按照文理科分配了各科的分值。湖北省去年秋天开始实行新课改,学生可跨班选修,有望不再“高考定终身”。改革是一轮一轮的进行,目的是为了探讨出一个解开中国教育死结的办法,“行是知之始”,这些改革有没有效果,效果是否显著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作者简介:杨洁琼(1986-),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家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