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而且能把课本中的地理知识教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联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一、结合地理教学内容,适时列举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1、自然现象实例。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可先举学生熟悉的“草船借箭”和事例,这是因为诸葛亮成功地运用了气候学中的天气现象的有关知识。通过这个事项,激起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关知识的兴趣,由此很自然的引入新课的学习。
2、社会现象的实例。如在教学“世界人口问题”时,即可先让学生根据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计算一下:上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全球要增加多少人?(153人€?5=6885人)由此,引起了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好奇。教师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讲解,让学生懂得: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时事政治与新闻实例。如在教学中“西亚和北非”时,即可运用学生很感兴趣的“海湾战争”及“伊拉克军事核查危机”等事例,让学生明白其“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的特殊位置。
4、学生生活方面的实例。如在教学“地图上的方向和图例”时,即可举学生出外旅游要识别地图的事例,也可直接运用本章开头的“动物园导游图”(平面图)引入,从平面图引伸到地图,这样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对有关地理现象给予解释。
如在学习了有关知识以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总结归纳其原因:
这是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被砍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所以大气温度逐年升高。
三、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可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因此,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地理活动。
1、野外观察。学生学习地理知识,除了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到野外去实地观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认识自然界的真实面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
如学习了土地资源的有关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情况。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紧密联系着的。只有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才能做到地尽其利,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2、地理调查。如在学了“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等内容后,即可组织学生到青城山旅游,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分析、访问,明白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① 观察青城山的植被。
② 了解青城山的道教。
③ 参观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通过访问水文测量站的工作人员,让学生明白水的流速、流量、含沙量以及整个工程的疏导原理。
通过这次活动,不认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增强了为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而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3、制作教具。一些简单的教具,教师应组织学生共同设计、制作,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在学了“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即可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地球仪。
4、观看有关影片。观看影片,可以加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如组织学生观看《周恩来外交风云录》,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中国同黑非洲等有关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从小范围来讲,同学之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从大范围来讲,各民族应一律平等,国与国之间应互相尊重,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5、地理知识竞赛,课外兴趣小组等。
如:可以“认识祖国的行政区”,即准备一大张厚纸,画出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轮廓,分别剪开来(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要连起来),加以混合,分发给参赛者(一般以三至五人为宜)。第一人先出任何一张,同时说出省区的名称,下一人必须出一张与这个省区相邻的省区(规定台湾省和福建省相邻)同时说出名称;如果没有或说错名称,就停止一次,由下一人出。这样轮流出下去,看准手里的图先出完,即为胜利。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地名猜谜”、“地理朗诵会”、“地理营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在地理教学中联系实际的途径也还不止以上这些。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去探讨,就必定会找出许多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来。
作者简介:陈惠莲(1969-),女,大学本科,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凯江镇御河路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