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迷惘的一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内斯特·海明威以他非凡的才华和真实的情感写出了一部部优秀的小说。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是其中之一。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理想破灭、精神空虚与孤独的“迷惘的一代”的坎坷命运。主人公哈里更是经历了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更是展示了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实质。
[关键词]“迷惘的一代”;灵魂;肉体;精神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一部经典著作,“许多年来被西方评论家一致认为是海明威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多次选入小说集,并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享有众多的读者和观众。”[1]
这部小说是围绕主人公哈里的最后一天的生活而展开的。作家哈里携妻子海伦重游非洲,在其躲在灌木丛中准备拍摄羚羊的照片时,哈里不慎被荆棘划破左腿,由于没有及时的涂碘酒而导致了坏疽病,由于行动不便,他唯一活跃的只有他的思维,他躺在病床上,回忆往昔,最后在昏迷中死去。
一、“迷惘的一代”在小说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海明威的小说中显著的主题即为反映“迷惘的一代”的精神世界。“这主要源于海明威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2]残酷的战争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现实使美国热血青年极为失望。理想的破灭、方向的迷失、精神的空虚与孤独成了当时民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的思想写照。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表面之下潜伏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年轻人沉迷与酒色之中,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爱情已沦为肉体之爱、金钱之爱,成了地地道道的“迷惘的一代”。对“迷惘的一代”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反映了美国战后的一代人的精神危机,充分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和各种令人烦恼的矛盾与弊病。海明威以其在第一世界大战中的独特经历与出众的写作才华使他毫无争议地成为“迷惘的一代”小说的杰出代表。
毫无例外,《雪》这篇小说也正如海明威其他的作品一样体现了“迷惘的一代”这一主题。主人公哈里原本是一位热血青年,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负过伤。战争的惨烈程度是他从未想象过的。战后他寄居巴黎,和那些巴黎公社成员的后裔们互为邻居。他熟悉巴黎贫民们的生活,目睹了“酒徒一酗酒打发贫困,而运动员则在运动中忘却贫困。”[3]他也曾有过刻苦铭心的爱情。他很想把这一切都写进自己的作品。但他什么也没有写。最终奢侈、豪华的生活改变了他,他变得利欲熏心。他把艺术家的诚实来换取“安全和舒适”(to trade his former artistic integrity for “security and comfort”) [3] “背叛自己和自己的信仰”,最终摧毁了自己的才干(to destroy his talent by “betrayal of himself and what he believed in”)。[3]于是,哈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开始追逐有钱的女人,靠谎言与这些女人打交道,然后分享她们的物质财富,换取安逸。他的情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她们一个比一个更富有。由于贪图安逸,他什么也不写,什么也写不了。“每天扮演着他所鄙夷的角色。这一切磨钝了他的才干,软化了他的工作意志。”[3]然而,哈里尚未泯灭他的良知。他曾告诫自己,他不是那些夫人圈中的成员,他只是他们中的间谍。他要把那个圈中的一切写出来。于是,他就有了去非洲的冲动。他希望通过去非洲游猎重新开始生活。为此,他将这次非洲之旅的舒适程度降到了最低。然而,连哈里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当他决心重新开始生活、把他灵魂中的脂肪却掉时,他却身患绝症,奄奄一息,并且连唯一能救他性命的车子也抛锚了。故他只能是绝望地躺在炎热的平原上,忘着那圣洁而又庄严的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可以说,他在弥留之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梦境中登上了那洁白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山顶。
二、灵魂与肉体的分离
在这篇小说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哈里对往昔的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其实就是一种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当哈里来非洲之前,甚至在他和海伦结合之前,他就已经过这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才干,甚至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整天生活在金钱和女人的诱惑之中。但他的良知并没有完全泯灭,在他放纵之余,他也曾为自己的堕落而懊恼、而憎恨。故促使了他的这次非洲之行。小说当中对于哈里昏迷状态的意识的描写恰恰体现了这一点。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战争的困惑,对金钱和幸福的困惑;个人欲望受挫——才华的消蚀,创作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造成了他内层意识的扭结。或者可以说他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枯萎,已经幻灭。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哈里感到万分痛苦,而非洲之旅的目的就在于寻求精神上的净化和解脱。“正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之巅的那只豹子,他们所要追寻的是一种复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寻找能够使自己不朽的途径。”[4]
然而上帝却和哈里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让他换上了坏疽这中绝症。使得他在寻求精神上的净化的过程中又损伤了肉体。最使人恐怖的莫过于死亡的威胁,但哈里却是让人钦佩的,因为他最终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在他看来既然精神已经先于肉体而死,那就不必再以行尸走肉的面目混迹于世界。”[5]但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是哈里收获了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意外,即他那本已幻灭的灵魂得到了升,死亡所毁灭的只是人的肉体,而人类的精神则将继续他们的追求。
在小说的结尾处,海明威以一种亦真亦幻的方式展示了这一高潮:一架飞机载着他飞离了他困顿死守的营地,接着便开始向乞力马扎罗雪峰顶飞升。哈里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实际上这是哈里的灵魂向不朽的精神境界所做的最后的攀登。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魅力在于它的主题的严肃性。小说用象征的手法将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这两种生活方式在哈里内心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忠华 浅谈《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Vol.23No.3,2000
[2]李光梅迷惘的爱情 —— 透视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男女主人公之爱情观[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Vol.26 No.1,2005
[3]. E. Hemingway.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C]
[4]张勤 熊荣斌 浮想至绝顶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意识流叙述风格评析 [J] 外国文学评论 No.4,1996
[5]孙华祥 从《乞力马扎罗的雪》看海明威的文体风格 外国文学研究 Vol.83 No.1,1999
作者简介:孙冠华,云南省昆明市环城东路50号昆明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