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名和译名反映民族认识世界过程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中英文化具有相隔性和相通性。了解英美文化,学好外语,获得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影视名;知识广度与深度;文化的相隔性与相通性
电影名,不仅需要它如同商品的品牌标识和商标,能够吸引观众,产生效应,而且优秀的影视片名,如同文学名著的书名一样,应精炼地体现和概括影视片的内容,耐人寻味,永世难忘。
不同的影视片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而不同的文化,由于受到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伦理,思维方式,美学标准,政治以及地理环境等等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
在众多纷芸的影视译名中,既有美仑美奂的“阳春白雪”之佳作,也有差强人意的滥竽充数之作。笔者试从分析英美影坛中一些成功的中译名,进行其中英文之间比较和探讨。
一、各地区的译名反映了各民族认识世界过程中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不同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学沉淀,呈现出的文字内涵真乃文采斐然、绚丽多彩、非同凡响。
例如美国著名影片WATER L00 BRIDGE,中文译为《魂断蓝桥》,这无疑是影视片名译名中的最佳杰作,如果按英文原文直译为《滑铁卢桥》,就容易使人联想到拿破仑曾经在那里惨遭失败的战争场面。为避免直译产生的误解,反映影片幽怨动人的爱情悲剧情节,译者采用了变通手法,借用于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蓝桥相会的传说,又因影片中芭蕾舞演员莱斯特小姐最终殉情于此桥上,只增译了“魂断”二字,用词简洁,既忠实表达了影片的内容,保持了原名的基本涵义——桥,同时也达到了口语化、艺术性合谐统一的境界。假如使用英文表达“魂断”二字(SHE GAVE UP HER LIFE;SHE DEVOTED HER LIFE;SHE COMMITTED SUICIDE FOR LOVE)就显得复杂累赘,且文不达意。由此可见,汉语词汇的丰富、博大、精深和浩瀚。
如此精妙的佳作还有按人物译的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去)译为《乱世佳人》;“乱世”与“佳人”,四个字的词组,便极具矛盾性,戏剧性与诗意,且内含很大的悬念。以我本人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岁月冲刷,许多影片都淡忘了,唯有《乱世佳人》与《魂断蓝桥》等极经典的影片始终不能忘怀。当然主要是作品本身写得好,演的好,但这些电影的经典中文译名确有点睛传神之妙用。
按地名情感翻译的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麦迪逊乡间的桥)译为《廊桥遗梦》;按剧情和人物翻译的SCISSORS(剪刀)译为《艳影》;还有汉译英的《夜半歌声》THE PHANTOM LOVER;《喋血边缘》THE REAL ME(真实的我)。这些片名如果完全直译,不单显得毫无魅力,而且容易产生歧意。
二、由影片译名看中英文化的相隔性和相通性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经历了各自的社会发展阶段,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共通性形成了各种文化和语言的相隔性和相通性。同时,由于科技高度发展,通讯传媒手段的日趋完善,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容易,这些因素都造成了英汉语影片名在语言形式和喻体形象上都有着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例如THE RED SHOES转译为《红菱艳》,用色彩鲜艳,形状优雅的“红菱”代指THE RED SHOES,如果直译为“红鞋子”,未免大大有损于优美高雅的芭蕾艺术为题材的影片内容和风格。
又如SHOOTING FIRST译为《先发制人》,英文片名和中文译名如出一辙,寓意不谋而合。
直译的影视片名大都有此相通的特点:例如DEATHONTHENILE译为《尼罗河上的惨案》,GODFATHER译为《教父》,在中国这个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人们早巳习惯师傅、长老和道长的称呼。然而从16世纪基督教传人我国以来,《圣经》典故,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也早巳溶人中国文化,人们已经熟悉“教父”一词,这种相隔性通过文化交流和沟通而变成了相通性,造成文明的相互滋养和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而AWALKINTHECLOUDS译为《云中漫步》,RAINMAN译为《雨人》,JANEEYERE译为《简爱》,SUPERMAN译为《超人》,这些直译在词性、语序、句型、语境、内涵和外延等方面都保留了原作的风貌,这种文化的相通性就使得译名更加生动形象,完全再现了原片名的内涵,保留了原汁原味,保持了原片名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再现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令观众顾名思义,使文化交流更趋容易。特别是英美影视中采用主人公或他们的名字或故事及发生地点作为片名的,也有这种直译(音译和增词)的特点。例如:
Schindler’slist《辛德勒的名单》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JurassicPark《侏罗纪公园》
Patton《巴顿将军》
TheYoung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
CitizenKaine《公民凯恩》
LawrenceofArabia《阿拉伯的劳伦斯》
WildGoose《野鹅敢死队》
TheEnglishPatient《英国病人》
Avatar《阿凡达》
三、译名在特定语境中,应适当利用模糊数字和空间语义
在特定的语境中,模糊数字和空间的语义外延扩大延伸,给人以更大的思索和想象空间,给人以数量之多,程度之深,范围之大,时间之长,距离之遥等概念。语义的模糊性夸张性发人联想,起到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突出形象,增加语势的修辞作用。
此类翻译佳作还有SisterAct《修女也疯狂》,E.T《E.T外星人》,ForrestGump《阿甘正传》,这类影片采用了贯穿剧情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加上言简意赅的词语概括剧情,堪称妙译。如Act并无“疯狂”之意,然译为“疯狂’,其夸张的语意色彩浓烈,充分渲染揭示作品情节,达到吸引观众的收视率效果。如只将“Gump”译为“阿甘”,就无法令人联想到香港早期的著名影片《阿飞正传》。这种直译加暗仿意译富有美感和联想,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
然而特定语境中,模糊数字和空间语义的滥用也会造成哗众取宠,渲染过度、过滥、这种译名必然失去了感召力和吸引力。例如Dog(狗)译为《万里大逃亡》,SevenGravesforRogan(罗根的七个坟墓)译为《火爆大狙击》,此种译法只能充其一时热衷于招徕观众,有一定的商业促销作用,但它毕竟偏离了翻译的宗旨和原则,终究不可取。
四、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联想效果
无论是影片名ItHappenedOneNight《一夜风流》,还是《魂断蓝桥》、《乱世佳人》、《情归巴黎》、《廊桥遗梦》,这些译名都反映出汉语词汇库的丰富蕴藏,也反映出汉民族的直观,形象思维比英民族发达。汉语中比比皆是的成语,四字一组,常常能在人们的心灵中勾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象。又如汉民族的象形文字,都是汉民族形象思维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汉语偏重整体效果的思维特点。相反,英美的影视名往往偏重个体,给人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感觉,如上述的片名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看英文片名,就不知ItHappenedOneNight是讲述的爱情故事;而RisingSun,是一部谋杀侦探片,可是中文译名《旭日追凶》似一语道破天机,给人产生的联想无疑就是凶杀和追捕,英文的片名则使人产生联想种种,究竟是什么呢?从文字上看,英文片名的语言谴词简单,直截了当,朴实无华,不注重修饰,而汉语译名则显得绚丽多彩,有的优雅动人、有的妩媚煽情、有的气势磅礴、有的耐人寻味,但都寓意深刻,与影视片名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既能吸引人,也能起到影片导视和促销作用。例如美国影片LegalEagles是讲述画家切尔西在律师罗拉的帮助下,挖出了一个制造赝品的犯罪团伙的故事,其英文原名只有隐含之义,令人费解;而中文译为《法网神鹰》,则比喻贴切,寓意巧妙,形象生动,达到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又与原文Legal(法律的),eagles(鹰)十分贴切,堪称是直译加意译的典范。
从中英文影视片名的对比看,人们一直普遍认为美国人具有直率、张扬外露的个性,而中国人一向稳重含蓄矜持;可是,反映在某些影视片名和译句的遣词效果上,却好似各自—改初衷,与之原有的个性背道而驰了。例如:TheRock(岩石)译为《石破天惊》,FromHeretoEternity(从此到永远)译为《乱世忠魂》,Harmlet(哈姆雷特)译为《王子复仇记》,Speed(速度)译为《生死时速》,这些英美片原名都显得简单而含蓄,而译名却来得更直截了当,气势宏伟,一语点题。这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出不同联想的结果。
相比较之下,一些英美影视片原名往往给人印象简单含蓄,朴实无华,如:WaterLooBridge、ItHappenedOneNight、GonewiththeWind、TheRisingSun,这些影视名毫无商业炒作招徕观众之气息,更显得轻松平淡、明快、简洁,虽语不惊人,然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它都愈来愈引人人胜。而中文译名《魂断蓝桥》、《—夜风流》、《乱世佳人》、《旭日追凶》、《野鹅敢死队》则显得个个与情缘凶杀相关,仿佛非此语不能吸引观众,非此语不能引出爆炸新闻似的。诚然,也应当说,“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这些译名,还是译名中的佳作,而且影视名的翻译也的确需要这种大手笔产生如同广告的效应,增加票房率。
五、英文影视名和中文译名的语体及修辞特点
许多影视片的译名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或套用成语,言简意赅,注重声韵、便于记忆、易于上口。例如:Moonlight(月光)译为《披星戴月》,NightKill(黑夜谋杀)译为《来者不善》,Earthquake(地震)译为《惊魂夺命》,Mission:Impossible译为《最高机密》,这些译名简洁流畅。雅俗共赏,堪称佳译。甚至将美国一部很长片名的影片EverythingYouAlwaysWantedtoKnowAboutSexButAfraidtoAsk(你所有想要知道但又不敢开口启问的性爱问题)译为《性爱宝典》,此译名贴切精炼,含蓄典雅,堪称妙译。
影视片的译名因影视片内容的不同而各具其风格特点。
既是影片,就免不了要吸引观众,多用夸张火爆强烈的字眼,或艳丽浓情的煽情字眼,力求浓缩原文内涵,力争文情并茂,产生的效果如同广告,能收到一定的商业效益,例如:Sabrina译为《情归巴黎》,ScentofaWoman译为《闻香识女人》,TheFugitive(逃亡者)译为《亡命天涯》,Speed“(速度)译为《生死时速》,译名完全紧扣片中一个接一个的曲折紧张的情节,时时在与死亡争抢速度。ClearandPresentDanger译为《迫在眉睫的危机》
这些译名。简短明快、生动形象、易于上口,给人印象深刻,使人难以忘怀。
上述的影片原名中,英文也多为2~3个单词,多则也不超过4~5个单词,这在英语各类文体中是相当短的,影视名简单化和口语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使人感到亲切,不拘束,能赢得读者的好感。
通过比较,不仅加深我们对博大精深,词汇丰富,语意表现功能非凡的中华文化的了解,而且通过对影视原名和译名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了英美文化。学外语不懂英美文化是无法真正获得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我们应当不断地从各方面加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努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素质,以促进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振兴。
参考文献:
[1]冯庆华Stylistic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8-15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92-101
[3]张安,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4—11
[4]程裕桢,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7
[5]李颜.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月
作者简介:李淑芳,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