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66

  

小论日本人的艺术意识

◇ 马 乐

  [摘要]日本人的艺术意识以“有心”、“幽玄”、“象征”、“暧昧”等为特征,它有着特别强烈地欣赏言外余韵的倾向。话不说完,以不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让人感受美;也可称之为感觉性的、情绪性的审美意识。同时,日本人的艺术意识里也包括喜爱不完整性,蕴含一种细腻的感受。
  [关键词]余韵;暧昧;不完整;细腻感
  
  一、中日的文艺意识有着各自的特征,是明显不同的。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极为有趣。在日本,“有心”、“幽玄”、“象征”三个文艺用语用于评论在表现上富有余韵的作品。
  “有心”一词出自《诗经》中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之句。但在中国,仅停留于有同情心、有心理准备的意思。对“有心”一词以特殊价值来定义的,是出自日本人独自的想法。而且,寄托了某种技巧性的价值感。所谓藤原定家1所倡导的和歌十体之一的“有心体”,就是深含情意、哀情,至极之体。“情意”、“哀情”、“华丽”、“浓艳”之上,皆可考虑“有心”。
  藤原定家倡导的和歌十体里,还有“幽玄体”。“幽玄”一词则出自中国汉代,意为冥世、黄泉之国。如后汉灵帝之子少帝所吟《悲歌》结尾即有“逝将去汝兮适幽玄”之句。另外,中国也将道教、佛教的世界成为“幽玄”。但是,作为文艺用语的“幽玄”一词,没有被广泛使用。而作为文艺批评的用语被广泛使用的,也正是日本人所独有的特色。这种“幽玄”,是在日本战国时代终结、重新获得平稳之心的时代,获得力量的中世日本人寻求的审美意识;它隐秘地蕴含了战国乱世结束后人生的一种无常之感。可以说佛教的理念是这种审美意识的根源,而它对后世的俳句创作也一直保持很大的影响。
  另一文艺用语“象征”,其实出自日语。它是由中江兆民于1870、80年代翻译法语“symbole”时所创造出来的。而后日本人爱用的“象征”一词反过来又传到中国。
  从广泛使用的这三个文艺用语,可看出日本人对富有言外余韵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在传统的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甚至以此作为判断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不仅是文学作品,日本人在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委婉表现中也可见一斑。
  二、“有心”“幽玄”“象征”等一系列流传下来的,可以说是喜好语言周边的朦胧、阴影和隐蔽之处。而沉醉于神秘的暧昧,对日本人来说有着至高的价值。这可说是日本人传统地一直喜爱谷崎润一郎2所提倡的“阴翳3礼赞”的世界的原因。像这样,日本人认为未完成、不完整的东西,有几乎是无限大地接近完成、完整间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因此,在和歌、俳句等日本传统的艺术形式上,都可见这种表现。例如,在日本古典名著《徒然草》中,与歌颂盛开之花、满圆之月相比,更喜爱用带有“哀情”的眼光来欣赏一切。不光是日本的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中,也还保留着以反映人生的阴影为趣。如为中国读者熟知的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之作《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表面上深受欧美文学的影响,但它以处于自身心灵一样的黑暗森林深处为立意,即是反映一种人生、心理上的阴影或隐蔽之处。还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有篇出名的演讲,题目即是《暧昧的日本之我》,而他的前辈(在他之前同样也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在得奖典礼上所发表的演讲题目为《美丽的日本之我》;二者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区别实在深有趣味。
  然而,中国传统的主流文艺思想,只专注在“格调”的精神当中。与日本相比,中国人的文学趣味,倾向于更喜爱拥有具体明确的主张、以说理来求得可达到的理论性的作品。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倡导的就是现实主义精神。“风雅”一词在中国用来评价继承了《诗经》的精神的作品,但在日本“风雅”被理解为“真的情绪性的、雅致的、高雅的”之意。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继承了“风雅”的精神和“汉魏风骨”,其诗也被誉为“诗史”。在中国文学里,传统上一直以表示出明确的主张、含有彻底的写实精神、富有慷慨的气象和风骨的表现力的作品为优秀之作。
  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有着强烈追求不完整的美的倾向;而中国则多追求左右相称的对称美。因此,日本的俳句这种短诗型的语言艺术,在表现上常见不如中国诗歌那么充分,但与以语言来表现的部分相比,俳句更加重视内里蕴含的感情。
  三、稻作文化的影响,带给了日本人独特的细腻感受。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悠长的日本文学史的发展中,由细腻感受形成的审美意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日本人独有的特征吧。日本的文学作品自不用说,日本式的庭院、设计精巧的家电产品、汽车等,也都深受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如日本式的房屋里可移动拆卸的拉门及拉窗,起着隔断空间的暧昧性。可以说,无论在日本艺术的各个角落,还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里,都浸透了日本人的艺术意识。
  
  注释:
  1.藤原定家:镰仓前期的和歌诗人。撰新古今集(合撰)、新敕撰集。歌风绚烂巧致,新古今调的代表。
  2.谷崎润一郎:小说家、剧作家。第二次“新思潮”同人。其作《刺青》等华丽地描写了耽美合背德的空想的世界,而大正后期倾倒于日本的传统美,开拓了将王朝文学的气息移至现代的新境地。作《春琴抄》等。
  3.阴翳:昏暗的阴影。延伸意为不平板有深度。
  
  参考文献:
  [1]新村出,1998,广辞苑 第五版[K],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中村明,2000,现代名文指南[M],筑摩书房
  [3]吉田兼好,1982,徒然草[M],讲谈社
  [4]韩立红,2004,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5]游国恩等,1983,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马乐(1982-),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

小论日本人的艺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