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认为,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关注学生情感的培育:一、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愉快情感体验;二、情感的陶冶,让学生产生文学艺术的感悟;三、情感的释放,为学生提供一开放、创新的空间。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培育
作为一名教师,看见许多学生对某些事物所表现出的那张张冷漠的面孔,不由得令我隐隐作痛。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忽略情感的培育与渗透造成的后果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认为,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中来,更是中学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关注学生情感的培育。
一、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愉快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喜欢、热爱语文学科,那整个语文学习的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获得水到渠成、挥之不去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如果以通常的微观研究、探幽索微的方式去组织教学,便会将这篇美文讲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失去欣赏的美学价值。有位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愉快教学的方法:在学生预习全文后,挂上一幅“荷塘月色图”,让学生通过画面联想到荷塘上的美景;再让学生关上课本,听课文朗诵带,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打开想象的翅膀,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无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舞女衣裙般的叶子,那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还有弯弯杨柳的倩影,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印象,使学生充分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从中获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应当突出体现这一优势,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创造便利条件。
二、情感的陶冶,让学生产生文学艺术的感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在培养人、培养人性方面,语文学科应当承载更多的任务。现实中,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课文中许多艺术形象,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都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揭示,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熏陶。《一碗阳春面》所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的故事。生活的拮据与艰难并没有压垮他们,大年夜里他们“头碰头”同吃一碗阳春面。母子三人以赤诚热烈的心胸去拥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这种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不正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无尽的鼓舞吗?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吸取精神的宝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劝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慨,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土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除分析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表现方法的运用外,还要重点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鸣、人文精神的凸起。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
三、情感的释放,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的空间
情感的释放,一是体现在阅读上。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说不尽的阿Q”,就体现了读者的创造与创新。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情感的释放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表达上。把情感调动引入作文教学,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做人、作文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围绕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调动的原则是培养积极的情感,摒除消极的意识,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情感的积存,学生就能写出血肉丰满的文章来。
学生的情感发育与身体发育一样,需要广泛地吸取营养。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才能更关心身边人的遭遇,从而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作者简介:刘礼义(1957-),男,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中文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中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