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38

[ 高刚祥 文选 ]   

语文朗读教学困境及改进对策

◇ 高刚祥

  [摘要]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朗读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读,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初中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却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亟待改进。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改进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困境;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审视目前的语文课堂,却显得沉闷有余而活泼不足。原本的校园晨读课,却被许多教师改成了晨记或晨写课,而学生也不愿意下功夫去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普遍不受到师生的重视。那么,朗读教学面临的困境究竟是什么?应当如何去破解?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一、目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视听手段层出不穷,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已经受到极大的冲击,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机率已大大降低,甚至被不同程度地弱化,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是每况愈下。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不充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方法不灵活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三)朗读指导不到位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
  二、改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板块目标,科学分解要求
  朗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语言活动、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学者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框架,将朗读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块,分化为五个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朗读兴趣;启发想象使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在朗读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朗读中剖析文理;注意范读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业生朗读的兴趣,分别从知识、智力、能力、技巧、兴趣、情感、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影响。
  (二)发挥教材优势,培养朗读素质
  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读素质,凭借的是教材。在反复的通读中,文章深刻的思想、高深的情操会转变为感化的力量;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丰富的内容、浓厚的情感会陶冶幼稚的心灵;在抑扬顿挫的吟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可以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支用朗读这一日积月累的手段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深厚的底蕴,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语文教材中题材广泛、内容生动丰富,朗读这些材料,使学生渐渐领悟到怎样正确地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形成潜的能力,并迁移于阅读与写作之中。
  (三)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朗读效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发现“在许多学生身上,阅读没有变成一种半自动化过程”。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很多时间花在内容的分析上,把精当的语言讲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意境,而把朗读训练冷落一边。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建立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朗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具体可采用以下做法:
  一是有目的地安排“读”。教学开始阶段,尝试性初读,止的是疏通文章、理清脉络;讲读课文过程中,思考性再读,止的是分清层次,领会思想感情,对课文中一些文采优美、情感强烈、意境深远的精彩片断,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读透,把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段文,通过读化为生动形象的事,有血有肉的人,多姿多彩的景,诚挚的感人的情;讲读结束时,表达性研读,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深化理解,归纳中心,文句欣赏,综合反馈教学效果。训练中要注意朗读目标间的科学组合,力求做到智与能并重,知与情合力。
  二是指导有技巧“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训练学生目视双行,慢读起步,矫正枯读、唱读与顿读。控制音量,把握力度,注意音速、停顿、节奏,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对话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口吻;读出喜、怒、哀、乐、悔等不同情感;读出叙述性语言、描绘性语言、抒情性语言、说明性语言的不同基调;读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读出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不同题材的不同风格。
  (四)拓展导读渠道,发挥整体功能
  为了提从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练习朗读,创设诱发其读的潜能的氛围,必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动,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朗读不趣,提高师生朗读水平。
  一是营造氛围大家读。必须营造“你读书,我读书,大家来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争读天下书”的氛围。可以利用晨读、语文课、作文课,结合阅览室、图书室开放,课外读书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读书的良好环境,给“读”既充实了内涵,又丰富了外延,在“读”中锻炼口才,在“读”中发展智力。
  二是提高质量示范“读”。老师的范读对学生为说,是一种心智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身身的朗读水准,以及指导和训练朗读的能力。恰到好外、声情并茂的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达的强烈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目,了然于学生心,它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他形式的训练所不可比拟的。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和学生产生的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三、结语
  总之,朗读就是要运用普通话,将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并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一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只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坚定信心,正确应对朗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加以分析改进和完善,就一定能迎来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周仁燕.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朗读[J]. 文学教育(下),2009(8).
  [2]黎奕贵. 对初中语文加强朗读教学的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2009(8).
  
  作者简介:高刚祥(1980-),籍贯:浙江绍兴,现有职称:中学二级、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

语文朗读教学困境及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