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081

[ 王洋河 文选 ]   

《孟子》“梁惠王”两章中判断句探究

◇ 王洋河

  [摘要]所谓判断句,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解释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郭锡良认为: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孟子》中的判断句数量较多,而且判断句的句式也多样。本文以《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两章作为探讨对象,以此来说明判断句在《孟子》中的运用情况,并由此推测判断句在先秦时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孟子》;梁惠王;《古代汉语》
  
   一、“梁惠王”两章中使用最频繁的判断句是这样的,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这在先秦典籍中,是最为常见的判断句型。例如:
  1.吾之不遇鲁侯,天也。(梁惠王下)
  2.滕,小国也。(梁惠王下)
  3.仁人也。(梁惠王下)
  4.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梁惠王下)
  二、第二种判断句是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这也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另一种常见形式。王力则把这种句式概括为:在主语后面加上语气词“者”,表示停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这种争议我们不去讨论,这只是同种句式的不同解读。在“梁惠王”两章中,这种句式使用的频率很高,例如:
  1.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梁惠王下)
  2.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梁惠王下)
  3.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梁惠王下)
  4.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梁惠王上)
  5.畜君者,好君也。(梁惠王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者,……也”的句子,都是判断句。例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梁惠王下)。从内部看,这只是陈述句。因此不能简单地从表面形式确定是否是判断句。我们分析一个句子是不是判断句,应该从内容上判断,即名词作谓语,判断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有些判断句中常常出现“是”,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用来指代前文出现过的主语,有时也用指示代词“此”来复指,例如: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上》)
  这是用“是”指前面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可以翻译为“这也是逃跑”。
  2.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梁惠王上》)
  “是”在这并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指代前文的“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属于为长者鞠躬的一类”。
  郭锡良认为,“是”作为判断词,在汉代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我们在《史记》中就能找到“是”作判断词的例子,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在范缜的《灭神论》中有: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这都是“是”作判断词的例子。
  三、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它的语法作用是作为一个否定副词来否定谓语,例如: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非”作为否定副词,否定的是作谓语的“吾族也”。在“梁惠王”两章中,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句也大量出现,例如:
  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梁惠王上)
  2.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梁惠王下)
  3.非我也,兵也。(《梁惠王上》)
  4.行止,非人所能也。(《梁惠王下》)
  5.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梁惠王下》)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判断句用“乃”字,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申辩的口气。例如: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 齐策》)。用“乃”,这意味着那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唱“长铗归来”的人。这中“乃”的用法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是”、“便是”。《孟子》中判断句用“乃”的数量很少。在“梁惠王”上下两章中只有一例。
  1.是乃仁术也。(《梁惠王上》)
  不仅是“乃”,先秦古籍中还出现了其他几个在判断句中增加判断语气的副词,如“即”。语气词“维”、“惟”等。虽然在《孟子》中,我们没有见到这些副词,但在早于或晚于《孟子》的典籍中,我们不时能看到这些副词。例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大雅》)。尔惟旧人(《尚书 大诰》)。等到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后,这些副词可以加在“是”的前面,构成“乃是”、“即是”。
  “维”和“惟”看上去是判断词,实际上它们只是句首的语气词,作用是引出谓语。在一般情况下,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五、据王力先生统计,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种类共有七种左右。除了上文列出的四种,还有一种值得提一提。那就是“为”字句。例如: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微子)
  在先秦典籍中究竟有没有判断词,这是目前存在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先秦时有判断词,就是“为”字。有人认为“为”只是一般的动词,不能算判断词。王力认为“为”不是判断词,郭锡良也说:“先秦时代的‘为’不是判断词。” 只有在极少数的先秦典籍的句子中,“为”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余为伯倏,余而祖也(《左传.宣公》)。这句话意思是“我是伯儵”。这个“为”是判断词。而“为”在《孟子》中一般作动词,例如:
  1.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梁惠王下)
  2.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3.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梁惠王上)
  “为”字在“梁惠王”两章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它的作用相当于一般动词。例1的“为”是“建造”的意思,例2的是“作为”,例3的是“算作,当作”,例4的也是“作为”等。由此可见,“为”的意义是一般动词。
  六、总结
  我们仅仅在《孟子》的“梁惠王”两章中就几乎找到了先秦出现的所有判断句形式,而且这些判断句形式一直沿用到近古。由此可见,判断句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它已经是当时的常用句式。
  
  参考文献:
  [1]王力 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力 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郭锡良 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0
  [4]黄伯荣 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孟子 孟子 【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王洋河(1987-),男,湖北石首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

《孟子》“梁惠王”两章中判断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