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099

  

汉乐府《有所思》题旨探讨

◇ 叶 青

  [摘要]《有所思》到底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怨歌,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汉代儒家文化霸主地位的确立对整个汉代文学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是男性话语中心的确立,催生出“性别代拟”的文化现象。其次是儒教经典化,文学服从政治,共同的心里认同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范畴中衍生。《有所思》的历史背景和大时代环境影响着其题旨。
  [关键词]情感;情歌说;文化传统;礼乐教化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每次读到这首诗时总会被诗中女子的痴情所打动,不卑不亢的女子遗世而独立,以一种静态的方式挑战世俗。在为数不多的汉乐府情歌里,《有所思》无疑是一朵奇葩。因此,诗歌的题旨解读题成为颇受争议的话题。在《古代爱情诗精粹》、《爱情诗评论》等著作中,将其定性为纯粹的爱情诗。而“怨歌说”主要以清代陈沆为代表,“此忠君被馋自誓之词欤,抑烈士久要之信欤”(《诗比兴笺》)。后世的读者宁愿接受它是情歌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基于对爱情的无限憧憬而得到的心里暗示。从理性的角度,作者认为这是一首不纯粹的爱情诗,怨歌更符合其题旨。它是中国“性别代拟”写作的试验者。换言之,诗中的“女子”可能是男性作者借用女性话语传达出某种情感,“女子”的情感不仅仅局限在爱情的范畴。
  一、诗歌情感的解读
  这首诗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 (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恨之切”。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 “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
  最后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通过对整首诗的细致解读,这是一首爱情诗的观点似乎毋庸置疑。女子爱之深,恨之切。读者对女子的直观感觉便是性情刚烈,处理感情时果断决绝。不同于其他的婚恋诗歌,女子却是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处理自己的感情婚姻。对于善感的民族,悲剧意识有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故事中的主人翁以他们的遭遇赢得广泛的阅读群体。并在悲剧审美意识中刻意寻找支点,平衡现实和理想的落差。那么,《有所思》便成为读者各种价值观的寄托母体。
  二、“情歌”说的深层探讨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和《有所思》产生统一时期。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是《有所思》的后续部分,两者应为完整的一首诗歌。鉴于此,“情歌说”的理论依据充实。但是两首诗是否为一体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一,《有所思》的情感归宿与《上邪》相冲突。《有所思》中的女子愤懑的情绪最终得到缓解。冷静思索之后,对明天的到来已重拾希望。整个诗的感情积淀已从高潮转向低谷。《上邪》几乎没给读者任何缓冲的机会,情感呼啸而至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从情感基调来说,《上邪》相对《有所思》显得突兀。《上邪》的情感犹如黄河咆哮之势,而《有所思》相对平缓。此外,《上邪》没有情感喷薄的积淀,就其本身显得单薄。《有所思》的情感基调复杂,决定了它是情歌也是怨歌的双重性格。《上邪》的情感相对单一,说它是情歌毋庸置疑。将《上邪》的情感移情到《有所思》中反而有些牵强。同样,将《上邪》的题旨嫁接到《有所思》似乎有些拙劣。
  其二,《有所思》的句式比《上邪》更整齐。前者句式中多是五言,除少数三言以及长句外,基本上整齐统一。后者则有三言、四言、五言,变动多句式,节奏跳动,长短相谐。
  其三,《有所思》与《上邪》旨趣不同。闻一多、余冠英多信从清代庄述祖的观点“《上邪》当为一篇……叙男女相谓之言”。考《史记·功臣侯年表》引《封爵之誓》:
  “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使未尝不欲故其根本,而枝叶稍夷陵衰微也。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
  细察文意,似高祖刘邦封功臣为诸侯时,曾经对他们发过:“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的四句誓言。开国皇帝虽然做过这个誓言,则揣情度理,臣僚不能不作出反应。而这首《上邪》应是最有针对性的赓和之辞。《饶歌》中不乏文学侍从表忠心或歌功颂德之作。再者,在《饶歌》排列次第上《上邪》(十五)并非仅次于《有所思》(十二),所以说庄述祖的说法缺乏内证和旁证,两者不为一体。
  三、文化传统对《有所思》题旨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一个看重君臣关系的文人认为“政治情感”与男女爱情有同样的性质:两者都强调始终不渝的痴情,两者都可能令人陷入失望的痛苦中。一个诗人的政治背景常常成为传统读者阐释情诗的根据。假设《有所思》的作者是男性成立的话,这样的情诗大多是政治隐喻,因此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常常是“言在此,意在彼”。以“男女君臣”和“香草美人”的意象来写情诗代表一种“寄托”的美学文化,在作者看来是对先秦文化最完美的继承和发挥。虽说汉乐府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可它已经丧失西周时期以民歌洞察民事的社会功用。源于民歌的汉乐府功利性取代真实性,虚构成分的扩大反倒促进这一题材的蜕变和壮大。“男女君臣”的情爱美学滋养就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男子站在“妾”的立场,温驯地对“君”说话,他永远是被动者,对方才是主动者。此刻男子的满空幽怨无法控诉,颠覆男女性别进行写作的灵感呼之欲出。
  西汉王朝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一个高峰期,文艺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更为迫切。知识份子在难得的历史机遇下,一方面难以遮掩功利心,另一方面不得不直面专制下的思想压力。汉乐府以悲壮为主色调,这正是汉乐府时代世人与政治相互抵触的思想印痕。在艰难的社会处境中,儒家思想赋予他们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夹缝之中求生存的士大夫们便有意识得创造出“性别面具”,在进行自我掩饰后公开地表达内心隐秘的政治情怀。生存意志寄生在王权的狭缝中,“性别面具”的审美心态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也是他们面对政治压力自我保存与适应的自觉选择。
  《有所思》产生的背景、时间,与这一时期的“情爱美学”衍生背景相吻合。与其他情歌不同的是,这首诗的情感相对奔放但又不失内敛,始终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刻画人物形象。原本是男女两个主人翁相谓之辞,女子的情感始终干预到男子的情感伸张。男子隐居幕后,为激发读者潜意识的阅读法则提供契机。读者无一例外地得到某种暗示:这是一首政治托寓诗。士大夫或是知识份子以此实现出某种政治目的,他们可以抒发幽怨之情,可以借此讽刺时弊。劝喻君王暗合士大夫忠君思想的道德规范。
  在这种强势的文学认知模式下,审美情感与道德的地位逐渐失去平衡。审美情感完全依附于道德情感。这就预示着未承担道德情感的“情歌说”让位于“怨歌说”。
  四、礼乐的教化功用与时代背景
  “儒家礼仪本身既具有理性的一面,又主要表现在封建宗法社会等级制度对人的自然感情的外在束缚,尤其是汉儒对伦理道德强制性的过分强调,使它逐渐走向人的自然情感的对立面。”诗歌可以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但必须要:“温柔敦厚”。文艺上确定的“发乎情,止于礼仪”的指导思想成为审美的至高标准,不论愿不愿意,是否自觉,都无法超越“经夫妇,成孝教,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藩篱。单纯吟咏性情的文学作品没有独立的价值,它们一定要归附到礼仪道德上,才能得到肯定和认可。屈从于这样一时期的文艺思想,《有所思.》标新立异纯粹书写爱情已不大可能。审美情感已经被道德奴化。《有所思》传达出的“忠君”、“幽怨”是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在对其进行题旨定位时必须遵循回归具体历史范畴的原则。《有所思》女子的痴情是后世读者在当时审美标准下的共鸣。遗世独立的《有所思》以高扬的姿态宣泄情感,在审美受到绳制的时代存在巨大风险。男女之情暗喻君臣,“香草美人”的遗传成为它的庇护伞。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磨合结果。
  《有所思》属于《汉鼓吹饶歌十八曲》之一,文本虽可读懂但“辞,声”未全部分清,主旨难以定论。它体现出汉乐府的时代面貌:依持外在的乐府音乐歌舞形式和文本内在的各种俗文学的娱乐、审美特征来达到伦理价值的实现。前者随着音乐系统的失落而失效,后者则仍潜藏在文本中,等待一种合理的鉴赏心态去发掘。总之,对一个文本的解读仅拘泥于“一千个读者,一个哈姆雷特”的观点,无论对于艺术创作还是对读者来说都是失败的。因此,《有所思》是情歌基于读者片面的情感倾向,是怨歌则是对深厚的历史积淀考量。
  
  参考文献:
  [1]《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1月第1版
  [2]《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 曹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第2次版本
  [3]《乐府诗述论》(增补版) 王运熙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萧涤非说乐府》萧涤非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月第1次版
  [5]《古代女诗人研究》 张宏生 张雁 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次版
  [6]《先秦两汉文论选》张少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5次版
  [7]《先秦两汉文论中审美情感与道德关系之评述》 祝菊贤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4卷(第83期)
  [8]《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钱志熙 著 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
  [9]《中国古代诗歌流变》木斋 著京华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0]《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徐复观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
  
  作者简介:叶青(1988-),女,汉族,湖北十堰,目前就读于湖北大学,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乐府《有所思》题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