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37

[ 李友玲 文选 ]   

高师钢琴课教学之我见

◇ 李友玲

  [摘要]经高师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高师的钢琴教学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更新观念、提高效率,让学生走一条正确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学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教材上作适当的改进,可使学生在有限时间时,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一、教学形式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打破传统的“一对一”模式,采用集体课与个别课、小组课相结合,现在学生多老师少,如果一对一的授课,使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导致教师的指导往往也只能是三言两语,匆匆忙忙。集体课上,教师对于共同的知识、技巧、处理、表现与问题不必重复多次,只讲一遍就够了,使“口传心授”由一人扩大到多人。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考进来有一定程度的学生可以上个别课,这样便于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专业上学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盲目地强调基本功和技巧,精弹细练几首作品的方法,对于师范生是不适宜的。这不但耗去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造成学习范围的片面和狭窄,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简单、能力低下,无法适应日后实际教学和工作需要。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的教学,除了重视理论知识及必要的基本功、技巧训练外,更应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举办讲座,公开课。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二)举行演奏会。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三)把即兴伴奏列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使学生学得牢、学得活。即兴伴奏主要是指能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手法,独立为乐曲配弹即兴伴奏和进行音乐创作的活动。这一能力的训练必须从初学阶段就开始,密切配合每节课的内容和进度,由浅入深、由易至难、贯穿始终。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钢琴伴奏,为课堂教学中的齐唱,课外活动中的合唱队、舞蹈队伴奏,为文艺汇演中的独唱、独奏伴奏。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所需伴奏的作品往往是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高师钢琴教学培养的钢琴伴奏不仅懂得怎样弹好伴奏,还必须善于熟练、准确地为歌曲编配伴奏。目前,许多高师音乐系伴奏课缺乏专门的统一教材,刚学一点伴奏编配的知识,课程便结束。为了真正体现高师钢琴的师范性,必须通过增加伴奏课时,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机会等手段,大力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采取固定调与首调,五线谱与简谱同时教的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多弹一些篇幅不大、风格形式不同的乐曲,以及不同的调性、调式和不同的音型、手法的歌曲伴奏,争取在有限的学习期间里接受更多的钢琴音乐信息。为了保证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制定一个既有全面规范性又有特殊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度计划表是很有必要的。全面规范性的教学标准将促使学生调动潜能,勤学苦练。特殊针对性的教学标准将会使学生的才智不受限制地充分发展。一般伴奏课是在最后两年才开设,时间很短。如果在学生进校第二年就开设伴奏课,这样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
  三、教学教材教材是实践的总结,是教学的科学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高师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黄佩莹编)为骨干教材,以成年人应用钢琴教程》(李菊红编)和《即兴伴奏实用教材》(桑叶湘编)为辅助教材,复调作品使用巴赫的《初级曲集》、《创意曲集》,其他手指基本功训练多用《哈农钢琴练指法》,练习曲教材多用《拜厄》车尔尼599、849、299、740,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弹一些篇幅不大、风格形式不同的乐曲,以及不同的调性、调式和不同的音型、手法的歌曲伴奏,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把学习作品的范围扩大。另外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是很有必要的。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高师钢琴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相关专题研究的展开和深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修订与调整,各类资料的汇集与整理,相关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推广等等。同时,它对钢琴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热情和综合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和更为全面的要求。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能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积极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并以更高的标准积极顺应高校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体趋势。
  
  作者简介:李友玲(1969-),女,贵阳学院音乐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音乐理论研究。

高师钢琴课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