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19

[ 王绍凯 文选 ]   

高校文学课成绩考核模式改革探索

◇ 王绍凯

  [摘要]在完整的教学链条中,成绩考核是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学校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直接联系着教与学。但就高校现行的文学课考核模式来讲,确实难以实现成绩考核的应有目的,所以必须进行改革,包括考核思路改革、考核题型改革、考核内容改革和考核形式改革四个方面。
  [关键词]文学课;考核模式;改革
  
  在完整的教学链条中,成绩考核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校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直接联系着教与学。但就高校现行的文学课考核模式来讲,确实难以实现成绩考核的应有目的,所以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促进文学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现行考核模式述评
  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大多数高校通行的文学课考核模式是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来讲,这两者在教学实践中各有利弊。
  (一)考试
  考试历来是教育体制中一个最为普遍的成绩评价手段,往往也被认为是相对有效、公正的评价方式。但这里面也有一些微观问题——如试题的设计——应当注意,因为这些问题处理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到考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现行的高校文学课成绩考核中便存在这样的问题。
  新中国以来,高校的考试制度历经改革,产生了相应的考试模式。其中就文学课来讲,最有影响的有两种:一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校文学课考核是要求学生在期末写一篇相关科目的文章,相对倾向于对所学知识理解力的考查;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校考试改为注重综合知识的考查。形式上就表现为要求每门科目的考试都要设计一份综合的试卷,须包括多样化的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等,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这种考试形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方式确实有利于学生对一些基本知识的牢靠掌握,但从另一方面看,确也弊端重重。
  1、这种考试形式导致很多学生把文学课程的学习仅仅理解为死记硬背。在大学生活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学生们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多样化的选择与安排。为了发展多方面的素质很多学生纷纷报多门选修课、辅修课,参加这样那样的社团、协会,这样势必会挤占一些学习的时间。于是,当他们发现仅靠考前突击的死记硬背就能考出好成绩时,便不再耐心于深层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这门课程整体传承力与影响力的下降。
  2、这种考试形式不利于考出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一门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是要把这门课程的内在精神传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这门知识并学为自己的本领。但现行的考试中除论述题外,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即便是论述题,也有简答化、答案标准化的倾向,学生发挥的余地并不够大。所以,难以考查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理解运用能力。
  3、这种考试形式容易导致作弊。太多的客观题与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必然导致部分学生有投机取巧之心。尤其是现在高科技作弊手段花样翻新,监考人员防不胜防,就更难以保证这种考试的公正性。一些学生下大力气复习准备,却远不如某些学生临时作弊得来的成绩更好,也必然挫伤好学者的学习积极性。
  如此等等,不管是在内涵方面还是在外延方面,现行的考试方式是必须要进行改革了。
  (二)考查
  考试之外,现行考核模式中另外一种比较普遍的考核方式就是考查了。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上学期考试、下学期考查(或者相反)两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查一般表现为期末时老师设计一个或多个与本学期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当堂或在规定的时限内解答或写一篇文章,有开卷形式的,也有闭卷形式的。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更有利于考查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这是它的优点。但这种方式,尤其是开卷的考查方式也缺点多多。最严重的就是容易导致学生对待成绩考核严肃性的消解。一旦允许他翻书、查资料,他就会把书上、资料上的相关内容原封不动地抄下来以应付考查,更有甚者是把从网络上下载的文章直接作为自己的考查作业。另外,在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中,考查成绩往往不被列入衡量指标或仅作为参考指标,也造成学生对以考查的方式进行成绩考核不予重视,往往敷衍应付,这也不利于衡量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这种考核方式也应加以改革。
  二、考核模式改革探索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在成绩考核方面所做的探索,我们认为,对现行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考核思路改革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更新成几何级的速度加快,学生们的头脑和思想与过去大为不同。我们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在现时代更要注重因“材”施教。突破旧思路的限制,由过去注重考查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转向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衡量出我们教育的成败。
  (二)考核题型改革
  考核题型远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考核的方向及考核目标能否实现。要实现对学生素质的考核,就必然要废除或压缩现行的大量客观题,如填空、选择、判断等,而增加适于发挥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能力的论述、材料分析题的比重,最后表现为少而精、确有考查价值的客观题和占较大比重的分析论述题。这样既照顾到学生对必要的客观知识的掌握,又考核出了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由于有标准答案的题型分值比重降低很多,学生也就无意于作弊了。
  (三)考核内容改革
  在考核内容方面,现行考核题目有过于纠结于一些具体而微的知识细节的情况,如考查作家的名、字、号,作品中人物的名字、身份等等,就教学目的来看,这是不必要的,甚至有些类似于孔乙己所坚持的“回”字有几样写法的知识宣传,不华更不实。所以,在考核内容方面,宜设计一些切实能体现出课程教学目的的题目,如把考查作家的生辰年月名字号,改为考查作家的思想历程、标志性作品等,就能增强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就文学课来讲,这才是教育目的所在。
  (四)考核形式改革
  在这方面,备受国人关注的高考已经在行动了。作为高等教育考试,也不妨借鉴一下其中的好做法。不要把考试仅仅理解为“安排在期末的试卷性考核”。想一想,不局限于期末行不行?不局限于试卷性考核行不行?就现实来看,显然是可行的。因为就文学课来讲,平时的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甚至学生问老师的问题等等都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知识思考的水平。所以,我们的成绩考核不应该仅仅呈现为一次期末考试的形式,也可以由学生一学期的综合表现积累起来作为评定依据,这样还更人性化、更科学。
  教书育人大学问,成绩考核很关键。高校现行的文学课考核模式的确难以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存在问题的,问题越多则预示着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越多。相信只要我们科学把握教育规律,坚持与时俱进,保持思路创新,一定能够使高校文学课的成绩考核模式日益科学化、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房列曙等.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6.
  [2]苏渭昌,雷克啸,章炳良.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程方平,刘民.中国教育制度沿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绍凯(1981-),男,汉族,河南南乐人,文学硕士,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助教,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高校文学课成绩考核模式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