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52

[ 蔡子富 文选 ]   

艺术班的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内隐学习

◇ 蔡子富

  [摘要]文章把心理学教育学最新研究成果——内隐学习理论与艺术班的语文教学实际结合,阐明了内隐学习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艺术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还结合内隐学习理论中的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的关系模式,提出了加强内隐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为把内隐学习引入语文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索尝试。
  [关键词]内隐知识;外显知识;内隐学习;内化;外化;语感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实验,不断完善,形成了内隐学习理论体系。这一理论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热点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内隐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对教学质量影响巨大。语文教学,由于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以及新课标把培养和提高语感作为首要目标、核心目标,内隐学习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艺术班的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对美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道德情操、人文素养,使他们的顿悟和灵感发出耀眼的光辉,内隐学习的作用就更加更加重要了。可事实上恰恰相反,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向只注重外显学习,强调规则的讲解传授,不注重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学习——内隐学习。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人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知识远比外显学习获取的知识要多,英国著名科学家波兰尼有个著名的论断——“我们所认识的要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统计数据也表明,科学家的创造性成果至少有50%要归功于内隐知识,至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那些传世的经典艺术作品,内隐知识的功劳就更大了。由此可见,重视内隐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尤其对于艺术班的语文教学,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对他们来说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内隐学习的指导。
  本人认为内隐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是对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一种全新视角的审视、反思,有探索研究的价值意义。下面我就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相互转化的模式结合我的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艺术班学生的内隐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
  1995年日本知名学者野中次郎和竹内光隆在其《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相互转化的模式,简称为SECI模型。根据这模型的界说,内隐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听课,而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实践,亲自从学习材料中体悟,这样习得的知识往往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法宝。我的教学实践就是运用这模型作为培养学生内隐学习能力的途径。
  第一,从内隐知识到内隐知识。这模型相当于工厂手工作坊惯用的“师徒模式”,主要强调的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群体活动来实现内隐知识的无意识转移,在活动中不知不觉体悟到知识,然后无意识地成为学习者的内隐知识,成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储备。
  首先,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学期就开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他们在图书馆借阅经典名著,同时每个学生也把自己家里的藏书带到学校来进行共享,交换阅读。开始只要一个星期争取读一本,别的要求什么也不提,学生从中能感知多少也不管,只要他们去读就行。兴趣上来之后,你想叫他们别读都难。到那时,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就得到全面的提升,从文字的识别、词语的积累、语法的体悟、语句的运用到语段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写作时布局谋篇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而这些知识的得到,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他们自己是感觉不到的,他们在言语的运用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出来了,他们也是无意识的。这就是内隐知识,是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一切都是在默默地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中进行着。同时得到提升的还有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等,这些对于一个艺术班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能让他们具备一双能鉴别真假美丑善恶的慧眼。鉴赏能力、审美水平、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这一切都归功于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而形成的内隐学习。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研究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他研究发现: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更有效。可见内隐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事多么重要了,对于艺术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其次,在写作训练中,也常常采用这种模式来达到训练学生内隐学习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训练某个写作技法时,就把具有这个技法的几篇作文同时给学生作为范文,教师故意不讲解,让学生模仿范文写作,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模仿得很成功。我后来在点评的时候或讲评的时候,曾问过几个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文章有哪些写作技巧技法啊,绝大多数学生都回答不知道,有几个经过点拨深入思考才能说出点眉目来。可见当时他们完全是无意识的习得了这写作技巧,且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老师的评讲中才真正了解这些写作技巧的具体操作规程和步骤,只是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往往不是很全面,需要与外显学习结合,才能更完美。如果没有内隐学习作为基础,外显学习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难以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并在实践中运用的。这也进一步看出内隐学习的作用是很大的。可见培养学生的内隐学习能力是何等重要啊。
  此外,语法知识、语句仿用选用、句式变换、病句修改等等的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内隐学习能力的好手段,而且通过比较,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其知识巩固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要明显好于以前通过外显学习获得的。那进一步说明了内隐学习的重要性,对于语文素养相对比较低的艺术班学生来说,这自然习得的内隐知识帮助他们大大提高了语文素养。可见内隐学习特别适合艺术班学生,特别适合艺术班的语文教学采用。
  第二,外化,即从内隐知识到外显知识。人们通过努力或经过别人的点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这样就更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也可以将知识传授给他人。这样无意识获得的知识就上升到理性层面了,其实知识的创造更新就是不断的将内隐知识外化为外显知识的过程。同时在外化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牢固,有利于进一步内化为新的内隐知识,更有利于内隐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内隐知识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我们在上文言文的宾语前置句式知识时,就先出示六个例句,让学生感知句式特点。这时候学生只能模模糊糊感觉到这几个句子有共同特点,那就是宾语都前置了,隐约会感知到句子内在有其规律,但要他们说出内在的规律,没人能说得出来。这时候我就进一步引导,先把六句分成两组,一二三为一组,四五六为一组,分别是什么句?这不难,学生马上就回答,前一组是疑问句,后一组是否定句。我再进一步提问,宾语有何相同的地方?有些同学就恍然大悟,悟出了其中的规律: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作宾语,那么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那么也宾语前置。当然,有的同学还需要继续提醒,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样一外化,就把这一知识点牢牢地植到了学生的大脑中了,形成了能力,几乎永久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了。同时学生的内隐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培养。所以,内隐知识显性化也是培养学生内隐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艺术班学生往往是整体模糊感知能力还可以,那些明确规律的总结是他们的弱项,这样内隐知识的外化,正好起到补缺补短的作用,非常需要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还有在作业校对、作文讲评时,其实往往就是内隐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根据例题例文习得的内隐知识,即解题技法、写作技巧往往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所以有好多同学是错误的。那么我们教师在校对时、讲评时就得把模糊不清的技法技巧逐渐廓清,以利于学生纠正修改,通过纠正修改把这些技法技巧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为以后解决类似实际问题储备了正确的手段方法。
  第三,内隐,也就是由外显知识到内隐知识。把外显知识转化为内隐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前辈几千年概括总结积累的规则性显性知识,如果仅靠文字言语图像等等来让学习者真正获取,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是很难的,效果肯定很有限。一定得通过他们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到他们自己的原有经验系统中,为以后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基础。老实说,我们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做这一转化工作,如何想办法把外显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隐知识,使他们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如何做到有效的转化,内隐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得努力培养学生的内隐学习能力,以实现外显知识到内隐知识的自然顺利转化。
  像在高考复习中复习语言运用的相关知识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得把规则性的显性知识一条一条地列出来,让学生明白解题规则,如果停留在此,学生肯定云里雾里不甚明了的,更不用说应用了。必须得经过师生一起的例题的实际解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共同参与,共同讨论交流,甚至交锋争辩。学生在这讨论交流交锋争辩的过程中,规则性的外显知识就开始内化了。再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题的练习,外显知识就在无意识中内化到了学生的原有经验体系中了。这样外显知识就变成了学生的内隐知识,才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在高考中应付自如。这样内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内隐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其效果也是最好的,效率也是最高的,能极大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艺术班学生相对来说,内隐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们的内隐学习能力,需要安排更多的实践活动,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指点外显知识来强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内隐效果,培养他们的内隐能力。所以艺术班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内隐学习能力的培养。
  至于另外一种转换模式——外显知识到外显知识,由于对培养训练学生的内隐学习能力没多大作用,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总之,内隐学习理论让我们深刻反思我们的现当代语文教学,是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过于科学化实用化技术化了,是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偏离了语文的人文本质,把我们最好的也最宝贵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涵泳”“浸染”“吟诵”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春风化雨式的、潜移默化式的语文教学法宝丢弃是不是明智。其实我们的祖先是十分注重内隐学习的,在一代一代的摇头晃脑中,他们悟到了语文的真谛,到达了言语运用的妙境,尝到了文学的妙味。你千万别以为他们是在故作姿态,那是在欣赏在品味在再创作在充实在提高,用现在的话说,是在内隐学习,掌握内隐知识,在把大量的规则内化到自己的经验系统中,变成自己的技能。现当代的语文教学不知怎么了,把这些优良传统都给弄丢了,现在应该到了回归的时候了。幸好我们的教育家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已经在新课标中明确了回归的目标。当然得结合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有所创新有所提高,形成我们自己的全新的内隐学习理论体系,这才是我们现在该做的。
  
  参考文献:
  [1]《内隐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华东师大 杨金鑫)
  [3]《将内隐学习引入语文教学》
  [4]《在语文教学中内隐学习的作用分析》
  
  作者简介:蔡子富(1960-),男,浙江省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讲师,温岭市政协委员。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笔的课题《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人文性”的实践与研究》曾获浙江省2005年度“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优秀科研课题评比”一等奖 ,课题《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的匹配研究》曾获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立项课题评比二等奖。

艺术班的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内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