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214

[ 洪小燕 文选 ]   

食虎兽小考

◇ 洪小燕

  [摘要]本文以古籍记载为依据,叙述古人笔下以噬食老虎为特点的动物。因多数以走兽为主,故简称之为食虎兽。广义的食虎兽,包含了飞禽、走兽和水族三种。
  
  中国古代传说中,流传着许多食虎兽的记载。考诸古籍,飞禽、走兽、水族当中都有食虎兽。
  一、飞禽
  虎鹰是传说中食虎兽里目前唯一有确切名字的飞禽。“《续博物志》:虎鹰,食虎豹,其身大如牛,翼广二丈余”。[1]另外还有一种名字不可考的飞禽也能食虎。“广中有一郡,虎患甚炽。忽有所谓神禽者,飞而啄虎,群虎皆尽,守臣绘以为图,以为大祥。”[2]
  二、走兽
  驳,又名“駮”[3]、“骏”[4]、“兹白”[5],“如马,倨牙,食虎豹”[6],“白身,黑尾,一角,虎爪牙,音如鼓音”。[7]相传齐“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驳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管仲曰:‘此驳象也。驳食虎豹。故虎疑焉。’”[8]马,“黄白曰皇骝,白曰驳”。[9]因此与驳似的白马,称为“驳马”。《名马记》言“驳,类马,食虎,而虎食马。”[10]驳马与驳极其相似。但是驳与驳马有着本质的区别,即食虎与被虎食。将驳与驳马混为一谈,误以为驳马能食虎,是以讹传讹。但,驳马似驳,能震摄虎豹,古时“君之出必骖驳马而出畋乎”,如汉时“楚王乃驾驯驳之驷”。
  天马也是食虎兽。事可见《天马歌》:“天马!天上龙驹,生天汉间。目夹明月,蹄削崑仑山。元气饮沆瀣,躍步超人寰。天上玉帝老不骑,饥食虎豹晓出关。灭没流沙,姿剡忽紫电。颜黄道三十六万里,日驰周天去复还。时降乎精渥洼中,龙性变化终难攀。天马来瑞,何朝化为龙”。虽然“未有蹄物能博虎豹者也”,也许天马是特例吧。
  尊耳,“身若虎豹,尾长三尺其身,食虎豹”。《山海经》言:“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注曰:)《六韬》云:纣囚文王。闳夭之徒诣林氏国求得此兽献之,纣大悦乃释文王”。一般认为“《逸周书王会解》有英林酋耳,《书大传》有于陵虞,《山海经》有林氏驺吾,《史记·滑稽列传》有驺牙,与《毛传》驺虞同是一物。”另有“《天中记》……谓之侄兽”。尊耳曾多次现身食虎。“山东程侯作邑牧,政本庭训,任循良谂,知虎暴乃巨患,远诣山祠为祈禳。忽有异兽应时至,满身铺锦,角卓枪,古称酋耳,能食虎。果见博虎如博羊,恣啖血肉,须臾尽委骨林麓,皑如霜,自兹虎患为衰”。 “天后时,涪州武龙界多虎暴。有上兽似虎而绝大,日正午逐一虎直入人家,噬杀之,亦不食其肉。自是县界不复有虎矣。录奏,检瑞图,乃酋耳,不食生物,有虎豹则杀之”。
  狻猊,即“师子,狻猊也一名,白泽一名”,也叫“彪猫”、“狻麑”、“虓”、“狮子”、“□”。“形似虎,正黄色,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目跪足,目光如电,声吼如雷,能食虎豹,外国之产。毛君之长也”,(日)“走五百里”,也有称“师子五色,而食虎于巨木之岫,一噬则百人仆,畏钩戟”。外国曾多次来贡。“《东观汉记》曰:阳嘉中,疏勒国献师子”, “元魏,波斯国献狮子。永安末始达京,庄帝谓待臣李彧曰:朕闻虎见狮子必伏,可觅试之。于是诏近山郡县捕虎以进。鞏县、山阴并进二虎一豹。见狮子,悉瞑目不敢仰视”。
  黄腰兽,“形如臂绝小,长三尺余,类鼠狼,人号黄腰。常在山树上,身附大枝,多不能行。行见虎豹则跳上背,从下致直入取心肝而食。虎豹见惧恐而伏矣”。黄腰也有许多名字,如“豰也,独也,唐已也,执夷也,也,青腰也,黄腰也,似猴,鼬身,狸首,马尾,腰以上黄,腰以下黑,长则食母,能食狝猴、虎豹及牛鹿。其性独,一鸣即止,故谓之独”。 “其状或说似鼬鼠,或说似豹,或说似羊。盖亦不习见之物也”。
  青腰兽,也叫作“青要”,与黄腰兽乃是一系所出。“豰似 鼠虫 而大,似豹而小,犬属,腰以上黄,腰以下黑,小者名青腰,亦能食虎”。另有说黄腰兽与青腰兽为貔貅之子,即“豰为貔子”。
  修罗兽,“此兽专食虎豹,畏慎麋鹿,生来斯强怕弱。此兽善腾雪驾雾,狮象不能比类,熊羆不能迎其锋”。
  彪,“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今闻猎人云:‘凡虎将三子渡水,虑先往则子必为彪所食,则必先负彪以往彼望。既而挈一子次至,则复挈彪以还,还则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彪以去。’盖极意关防,惟恐食其子故也”。元时,“有虎入境多食人,罟阱不能制,(张)毅祷于神,遂有彪来食虎,虎悉骇以去”。
  豹,“生于虎而类虎,次于虎而食虎。故虎不敢先于豹,而在虎之前者则豹也”,“李石云:滇中多豹少虎,以豹食虎也”。
  赤蚁,“若象,浑身带大刃,负万钧,杂食虎豹、蛇虺,遗卵如斗,人取为酱,是名蚳醢”。
  角端,也叫作甪端。“《广舆记》(云:)产鞑靼,……《谈荟》(云:)鹿形马尾,独角生鼻上,日行万八千里,能晓四夷之语,圣人在位即至”,相传“瓦屋山中峨眉僧寿安云此中有兽,不知其名,类书画中甪端,食虎豹而不伤人。僧养之以为一山之卫”。也有说普贤光明道场“山有兽如角端,食虎豹,不伤人”。
  猱,“猿属,贪兽也,喜食虎肝脑。虎见而爱之,负其背而取虱,遗其首则死,求其肝脑肠而食之”。
  露犬,也叫“鼠包 犬”、“鼩犬”、“鼠多 犬”,“能飞,食虎豹”。《博物志》言其产自复蓟,不过一般认为是渠搜所产。
  豻,又名“犴”、“豸开”。传其能“水食蛟龙,陆食虎豹”,但须“切防狐貉”。或说其是“胡狗也,状似狐而黑,身长七尺,头生一角,老则有鳞,能食虎豹、蛟龙、铜铁。猎人亦畏之”。但也有言,“豻有二,一胡犬,一食虎豹者”。能食虎豹者中有一品种叫“井木犴,食虎豹、貉狗,畏狐,喜山水草峰,忌田园天刑刃”。
  □,又名“虫恙”、“犭羔,东方朔《神异经》曰:北方有兽焉。其状如师子,食虎食人,吹人则病,名曰□。恒近人村里,入人居室中,百姓患苦,天帝徙之北方荒中也”。
  貔貅,据载“雅州傅进士良选云其乡蔡山多貔貅,状如黄牛犊,性食虎豹而驯于人,常至僧舍与僧索食”。
  胇胃,是传说中的驱疫十二神兽之一,传说“胇胃食虎”,又作“胇昌”、 “佛胃” “猬,能制虎。《诺皋记》:狒胃食虎,猾无骨,入虎腹,自内啮虎”
  熊,“诸深山中人迹罕到处皆有之,力能食虎,其皮黑而大胜于虎”。
  三、水族
  蛟,“《唐子西语录》曰:惠州有潭,虎饮水其上,蛟尾而食之”。苏东坡因此还赋有《白水山佛迹岩》一诗,其中即有一句写明:“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另有,鲭鳄,“恶鱼也。食虎鹿,其齿甚利”。
  
  参考文献:
  [1](宋)李昉:《太平御览》
  [2](明)陈继儒:《虎荟》
  [3](清)方旭:《虫荟》
  [1 ](清)方旭:《虫荟》卷一羽虫
  [2 ](清)吴敬梓:《诗说》卷一
  [3 ](南朝)顾野王:《重修玉篇》卷二十三
  [4 ](宋)陈仁子:《文选补遗》卷三十七
  [5](明)焦周:《焦氏说楛》卷七
  [6]《尔雅》卷下释畜第十九
  [7](晋)郭璞:《山海经传》西山经第二
  [8](春秋)管仲:《管子》管子卷第十六
  [9](清)黄位清:《诗绪余录》卷五
  [10](明)郭子章:《名马记》名马记上
  
  作者简介:洪小燕(1982-),籍贯:福建泉州,学历:本科,泉州晚报时政部。

食虎兽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