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的有效性,更要注重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一些作业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作业设计;趣味性;分层式;探究式
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设计上,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中的第三个维度“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作业中的“第三个维度”,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康的情感。
语文作业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搜集信息、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阅读相关名著、品析散文,也可以是完善自我的表达或展示等形式。作为有效课堂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的一些策略:
首先,关注个性,设计趣味性的实践作业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能力的舞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乏味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就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张扬个性,“投其所好”。 因此在作业布置时注重设计一些运用性、实践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家人。作业设计做到形式多样,新颖奇特,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这些实践性强的作业设计,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生活,真正实现学生的能力素养在不同方面得到了提高。
其次,关注差异,设计分层式的梯度作业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的设计环节,必须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能力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自由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有收获,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抓关键句。文中的“四处”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感悟文中“笑”的悲剧意义。但对刚上八年级的同学来说要鉴赏文章的语言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体会鲁迅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练习一,阅读小说,找出文中四处“笑”的位置;练习二,选择一场景,写下你生活中感受到的微笑;练习三,阅读一篇鲁迅的小说,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这三类作业的难易度由浅入深,体现为基础、发展、创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类作业做。实践证明:学生选择的作业,基本符合教师心目中的根据综合能力分的A、B、C三类,语文能力一般的选做练习一,基础较好的选做练习二,优秀的选做练习三,这就体现了因人而异的原则。学生们因为选择了难易度适合自己的作业,因此完成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当然,分层式作业,除了有难易度的分层,还可以在作业量、达标时间上分层,多种形式的分层更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三,关注思想,设计探究式的创新作业
探究式作业,是指学生独立地去思考探究问题、获得自主发展及创新的一种作业形式。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从老师那儿去接受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习惯于按老师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逐步掌握由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这样的接受性学习当然还是需要的,但是,它产生的“被动性”、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和“简单重复性”等不利因素,也是需要改变的。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设计一些旨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情境,把这些问题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中,也就是探究性作业。如在教完《父母的心》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文中的父母这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他们为什么舍得把孩子送人呢?他们的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面对一大笔酬金而拒绝呢?而且,明明可以让孩子过上好日子,为什么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留在身边呢?细读文本,联系自我并课外收集资料,说说你的见解。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理应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这一点。设计高效高质的语文作业,是每个老师都在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良性循环的主要途径。只有学生想做、爱做语文作业,语文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事半功倍的过程。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改进作业设计的策略,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语文教育新思维》邰启扬、金盛华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试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张炎传《文教资料》2007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杨柳柳,江苏省启东市聚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