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涵丰富。它们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粹,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言文确实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文章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通过朗读;通过抓关键语句的品味,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想内涵;通过联系社会实际,明确它的思想内容的现实意义;通过赏析文章语言和鉴赏文章形式之美;通过拓展延伸阅读等多种途径来实现民族精神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 “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言文;教学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阐述,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而且,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1]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言:“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2]的确,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或歌咏山川,或记叙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教师引导学生穿行于这些优秀文章中,吟咏品读,学生会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真正体现民族精神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 “润物细无声”。
一、联系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3]这句话是说: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更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首要途径。因为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意识,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学生打开作家作品思想的钥匙。而运用好这把钥匙,更能给学生找到一条接受思想教育的途径。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屡屡出现。我在讲《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通过查找各种资料,结合先前阅读过的柳宗元的《黔之驴》,《小石潭记》等文章,以《我眼中的柳宗元》为题给柳宗元的生平做一个介绍,并且了解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上课时,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对柳宗元的认识,各抒己见。有学生说,柳宗元是一个革新的斗士,他在政治舞台上不顾个人前途和利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有学生说,柳宗元是一个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人。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一贬就是10年。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尽管经受了种种迫害和磨难,但并未动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政论文章就是在此时完成的。虽然也有忧郁,悲愤和痛苦,但是理想之火在他心中从没熄没过。当他再贬柳州时,面对沉重的打击,他没有自暴自弃,沉沦颓废,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原来进行的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也有学生说,柳宗元是一个思想进步、关心百姓的好官员。因为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能有这样的认识,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时时把百姓疾苦装在心中,在所任官职的地方,关心百姓生活,勤政廉明,颇受百姓爱戴。也有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认识到课文反映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状,柳宗元对百姓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在文中显而易见。柳宗元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忧国忧民的具体表现。学生通过对柳宗元生平的了解,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内心深处被强烈震撼,民族精神教育于无形中渗透进了他们的心灵。初中文言文课文的许多作者,如孟子,陶渊明、范仲淹,王安石等他们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身上洋溢着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品质。他们或仁爱民本,或清贫自守,或忧思国事,或锐意进取……他们的人生,就是我们今天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
二、创设朗读情境,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染、激发学生情感。
我们往往难以忘怀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私塾老先生读书入神的描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是老先生陶醉于古文的朗读中。学习古文,朗读是重要环节。作为经典而编入教材的文言文更值得反复吟读。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也能激发学生情感,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答谢中书书》是写景名篇,虽然篇幅短小,但文章却通过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山水的自然之美。在写景之中抒发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身居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选了一首轻音乐《聆听自然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清新的氛围,让学生静静聆听,静静享受。然后我伴着音乐声,以欢快、赞美、喜悦的语气朗读全文,学生们很快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他们伴随音乐散读,个人读,齐读。在多种形式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他们渐渐领略到自然山水的优美,渐渐滋生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的热爱之情。又如林嗣环的《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全文的重点部分是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为了让学生体会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感受表演时的紧张气氛,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两个情节,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再配上时而舒缓时而急促的音乐,学生在朗读中就深深体会到口技的精妙神奇。他们在啧啧赞叹民间技艺的高超水平之余,更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博大精深而骄傲。
三、抓住关键语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想内涵。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他的散文《岳阳楼记》名垂千古,不仅因为语言优美,写作技巧高超,更主要的在于它体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注释和参考书,疏通了文意,在学生对前文写景抒情内容已经把握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进行深入分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给人以启迪,它表现的是一种宽广无私,忘却小我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它突显出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以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我们了解的古代诗人、文人,如屈原、杜甫、陆游等,以及一些有名的诗句文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学生们发现范仲淹的忧思天下、爱国爱民思想,在中国古代许多士大夫身上都有所体现。这种思想和品质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使在今天,它也能灼照我们的灵魂。在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中,学生深刻体会到“爱国”的深广涵义。
四、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明确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现实意义。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名篇。它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和陋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与三位古人作比,来表现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通过朗读、赏析,学生都为作者高洁的品格所打动。我借此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在今天这样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今天如果淡泊名利,生活就会更快乐些。有的学生认为,现在有些人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金钱名利,贪欲无度,这是罪恶的源泉,如果能像刘禹锡一样有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就能正确对待清贫的生活,不会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了。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古人的人生观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爱莲说》中的洁身自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忧患意识,《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岳阳楼记》中的先忧后乐……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意义重大。每次教学,都会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讨论思考,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品味文章语言,在鉴赏文章形式之美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不仅思想内容纯正,而且语言优美有个性。在教学中,除了对文章内容细细品析外,我喜欢和学生一起鉴赏文章的语言。因为这些文章在炼字遣词、句式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上都极其讲究。它不仅对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强大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的熏陶,让学生对民族语言的优美,民族文化的灿烂以及古人的智慧而生自豪、热爱之情。让学生热爱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先要让他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政论文章,先举例,用排比句式一连列举了六位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古代圣君贤臣的事例,证据确凿充分,在此基础上,再说理,也用排比句式从五个方面说明一个人要能担负重任,必须在各方面经受磨练,最后顺理成章,用齐整的句式归纳中心论点。全文只有一百多字,语言简洁,但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说理的气势,读来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和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中体味文中的逻辑性和气势。我和学生共同鉴赏,鉴赏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生被孟子严谨的语句所透视出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雄辩的气势深深折服。他们感叹古人的语言智慧如此卓越。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由此而生,民族自豪感也由此而生。
六、拓展延伸阅读,在自主学习中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拓展是重要的一环。文言文的拓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可以从表达内容的角度,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也可以从主题的角度等来拓展。选取哪一个角度拓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我在教学《小石潭记》这篇山水游记之后,从主题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考虑,给学生印发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另一篇文章《钴姆潭西小丘记》。柳宗元的这两篇游记,都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僻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的怨愤抑郁之情。同时也能从文中表现出他孤高兀傲、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两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句都很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都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学生通过拓展,加深了对柳宗元山水游记风格、语言风格的认识,加深了对文中作者怨愤不平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更加深了对作者执着不屈的性格的认识。《伤仲永》写的是一个神童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它说明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表达内容、思想的角度考虑,我教学这篇文章后,向学生印发了《孟母三迁》的文章,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人成才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更离不开个人后天的努力学习。
不管是柳宗元执着不屈的性格还是后天应当努力学习的思想,其实都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通过拓展延伸阅读,学生不仅在自主学习中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更是深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染浸润。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
文言文课文中蕴含有很多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教师只要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正确把握,适时引导,就能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使民族精神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国正著 实和活: 刘国正语文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万丽华、蓝旭译注 孟子 中华书局 2006
作者简介:张丽霞(1970-),女,湖南涟源人,语文教育硕士,上海市朱桥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