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14

  

“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师徒形象比较研究

◇ 赵 聪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
  
  一、 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此说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
  《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下天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至清代西游记的寓意阐释则出现两种倾向:
  ①演化为“证道”、“谈禅”、“劝学”各派学说,宗教色彩教浓,以清代评点家为代表[2];②坚持从艺术批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大旨,有着甚至承认《西游记》寓意深邃,未能明示而告阙如,以晚清小说家为代表。
  (三)游戏小说
  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和胡适之在对《西游记》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是西游记研究的现代转型。在对《西游记》的主题探讨中,鲁迅称:“作者虽非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胡适也赞同这个观点[3]。
  除了以上三种论点之外,对于《西游记》的分析在“阶级斗争”、“大善大恶”上也有体现,在这里我不作赘述。
  二、 人物角色定位——象征性和抽象性
  在对《西游记》的主题进行探讨后,我赞同把《西游记》的主题定位为“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这肯定了《西游记》在关照现实上的象征性和抽象性,因此,人物形象也具备了抽象化和象征性的特征。
  本文将结合“三打白骨精”的具体文本,从人物的象征性和抽象性切入,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做比较研究。
  三、“三打白骨精” 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在这一回中,作者讲述了白骨夫人三次变为美女、老婆婆和老头儿迷惑唐僧、八戒,导致唐僧、孙悟空师徒矛盾爆发,最终唐僧“恨逐美猴王”的取经经历。作者运用了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代表性。
  (一) 唐僧:凡俗化的高僧
  唐僧是一个凡俗化的高僧。说他是高僧,是因为他对求经的虔诚态度和献身精神,最后修成正果;说他凡俗,是因为他有着凡人的弱点和缺陷。
  1、高度精神凝聚力的象征
  师徒四人中,唐僧的本领是最小的,但他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导和核心人物,这源于他对求经的虔诚态度和献身精神。[4]
  具体到“三打白骨精”这节中,则是唐僧三次冤枉孙悟空,孙悟空都对唐僧不离不弃,唐僧高度的精神凝聚力,象征着一种世俗的理想,能够把徒弟团结起来。
   2、高傲
  本回开头讲道,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写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5]”
  凡人所具有的高傲,娇嗔之气在此处尽显,唐僧是世俗化的高僧,在深山老林里无缘可化,他却无视客观坏境的恶劣而对徒弟提要求,在徒弟不能满足之时即大骂出口,并拿出曾经的救命之恩来责骂悟空的怠惰。
   3、愚善
  唐僧拥有一颗善心,但在很多时候是“企图以‘善’的手段求善,以致人妖颠倒,善恶不分,受尽妖精折磨。[6]”
  首先,唐僧没有认出白骨精,反对白骨精颇为关切。在“三打白骨精”一回中,唐僧见到白骨精变成的“花容月貌”的女子之后,“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7]。
  其次,唐僧企图以自己的学识,通过“善”道来使白骨精从善。唐僧对白骨精做了一番道德劝诫:“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就是不遵守妇道了。[8]”
  唐僧看不清妖精的伪装,企图以“善”求善,看上去颇有几分愚善的味道。
  但这并不是说唐僧是一个坏人,唐僧在取经上有一颗虔诚的心和奉献精神,在面对妖魔鬼怪之时的“好歹不分”,一方面是因为他看不清妖怪的伪装,另一方面是由于“以善致善”的信念所导致的,这是性格上缺点导致的悲剧。
  (二)孙悟空:聪明、正义的好徒弟
  在“三打白骨精”中,我把孙悟空定义为聪明、正义的好徒弟。
  1、聪明
  作者写唐僧和猪八戒对白骨精的轻信和毫无警惕,从侧面衬托孙悟空的聪明和机警。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开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9]”
   而且,在面对猪八戒称白骨精变成的八十老妇是之前女子的母亲时,孙悟空
  也指出了其中的错误——“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来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10]妖怪的诡计逃不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聪明智慧,与猪八戒和唐僧迷信与妖怪的表相相对比,孙悟空直接看到了妖怪的本来面目。
  2、以恶致善——三打白骨精的果断和坚决
  与唐三藏的“以善致善”不同,孙悟空是“以恶致善”,三打白骨精,都是出于保护师父的正义目的,果断坚决。
  一打白骨精之后,悟空受到了紧箍咒的惩罚,但没有打消除妖魔护师傅的信念;二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受到了驱逐出取经队伍的威胁,但他仍然没有打退堂鼓;第三次遇到白骨精之后,孙悟空改变了前两次举棒便打的行为,而是找本地的土地和山神作证,有勇有谋,有胆有识。
  面对邪恶的妖魔势力,孙悟空果断而坚决,以三打白骨精的“恶”来达到保护师父的“善”。
  3、无私心的好徒弟
  唐僧刚愎自用,不听信孙悟空的忠心谏言,而且在猪八戒的挑唆下,几番念
  紧箍咒甚至驱逐孙悟空。孙悟空并没有计较师父对他的误解和二师弟对他的诽谤,而是以一颗宽广的心胸,一份为保护师父不计一切个人得失的信念,每次面对妖怪都果断坚决地与之斗争。
  甚至在最后被唐三藏驱逐的时候,悟空还不懈的变成四个孙行者,四面向师父行拜礼。
  一言以蔽之,孙悟空是一个心胸宽广、除妖务尽、聪明勇敢、毫无私心的好徒弟。
  (三)猪八戒: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
  在“三打白骨精”中,猪八戒的形象则象征着人的自然本性和本能追求,除此之外,小私有者所具备的私心以及愚氓的性质在他的身上也有彰显。
  1、象征人的自然本性、本能的欲求
  ①好色——色胆如天叫似雷
  唐僧见到化身为月貌花容般女子的白骨精后,差猪八戒去看。
  “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11]”
  在凶相毕露的妖怪面前,猪八戒能够挥起九齿大钉钮勇敢地进行战斗,而在化妆的妖魔面前,却被妖怪的女色所迷惑,完全没有了对妖怪的戒备之心,而在和妖怪的战斗中起到负面作用。
  ②贪吃——对吃的强烈欲望
  “女子连声答应,道:‘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八戒闻言,满心欢喜,就跑了个猪巅疯,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保。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道那里摘桃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个不是个斋僧的来了?”[12]八戒被白骨精所许诺的食物所惑,开始评价斋饭相对于桃子的好处,真是馋相毕露。
  在唐僧对于白骨精的饭进行了几番推辞之后,猪八戒便更坐不住了。“傍边却恼坏了八戒,那呆子努着嘴,口里埋怨道:‘天下和尚也无数,不曾象我这个老和尚罢软!现成的饭,三分儿倒不吃,只等那猴子来,做四分才吃!’他不容分说,一嘴把罐子拱倒,就要动口。[13]”
  2、小私有者的象征
  猪八戒是小私有者的象征,作者主要从表现出猪八戒的私心,即在唐僧驱逐孙悟空时,“行者道:‘师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是一件事不相应。’唐僧道:‘你有甚么不相应处?’八戒道:‘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内的甚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14]猪八戒这句,完全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推理孙悟空的思想,诙谐有趣。其实,这是对猪八戒本性的一种暴露,贪财而且有私心。
  3、愚氓
  白骨精化身为老妇人之后,“猪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定杀了她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还是孙悟空聪明点破了妖怪的诡计。[15]猪八戒遇事不思量,单凭直觉判断,在愚氓之中又添几分好笑。
  猪八戒在三遇妖怪之后都没有将之识破,坚信是孙悟空在错打无辜,八戒不曾想,和自己处于同一利益集团的大师兄,若不确信那是威害师父的妖怪,怎会再三的大打出手。八戒在面对美色和美食的诱惑时,私心一跃而出主导心智,成为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形象的缩影和代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西游记》的人物形象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典型形象,又极具象征意味,神魔皆具人情。
  
  注释:
  [1]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71页。
  [2]如:清·冯阳贵《<西游原旨>跋》:“《西游记》开精一心学之宗,阐三教一家之理,渡学者出洪波而登道岸者也。”
  [3]胡适之在《<西游记>考证》中曾引用阮葵生《茶余客话》:“然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
  [4]参见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202页。
  [5]【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8页。
  [6]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82页。
  [7]【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9页。
  [8]【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9页。
  [9]【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0页。
  [10]同注16。
  [11]【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9页。
  [12]【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0页。
  [13]【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9-210页。
  [14]【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1页。
  [15] 即“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来岁还生产?”见【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1页。
  
  参考书目:
  [1] 林庚:《西游记漫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
  [2]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3]张庆善,唐风等编:《鲁迅 胡适等解读<西游记>》,辽海出版社,2002年6月。
  [4]毛宗岗:《奇书四评》,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
  [5]竺洪波著:《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6]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赵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师徒形象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