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116

[ 程丽琴 文选 ]   

谈“随性”对高职学生创意设计之启示

◇ 程丽琴

  [摘要]在技能教育中倡导创新精神,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面临的实际课题之一。创意设计是作者对生活的随性表现,当然随性不代表随意,它描述了一种轻松的创作态度,却以严谨与丰富为奠基。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学习随性创作,在专业上能有独特的眼光、判断力、有思维和创造力。
  [关键词]高职;创意设计;服装;随性 想象
  
  高职是以培养学生既有技术内涵,又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但在不到两年半的教学时间内,即以传授技能为主要目的,又要兼顾其理论素养的实际课程安排却较困难,两者总会难以调和,具体到服装设计专业也是如此,同时我们发现,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局限于教师所讲授的课本内容,不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形式,建立起师生的平等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因此,在技能教育中倡导创新精神,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面临的实际课题之一。现就以“随性”为引,谈谈创意设计问题。
  服装创意设计是学生服装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有联想设计的构思形式、由自然造型体获得灵感、从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从造型原理中获得灵感、以服装廓型为基础展开的联想、由民族服装获得灵感等创意思维方式,它是探索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元素,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制作,讲究设计的原创性过程,并通过一系列研究、调查、专题训练达到开发设计思维、提高想象力、掌握设计方法的目的,进而学会用服装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除了在服装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中使用平面设计方法来进行服装创意设计,也可利用服装材料在人台上的折光感,量感和材料质感、线条的垂感,运用抽缩、层叠、镂空、编织、褶裥、缠绕等立体裁剪技术手法来拓展服装创意设计。学习创意设计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求知和创造的快感需求,通过创作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与艺术想像力,开发个人造型兴趣与审美倾向,能够达到技能与自身艺术素养和积累相连接的目的。
  创意设计是作者对生活的随性表现,当然随性不代表随意,它描述了一种轻松的创作态度,却以严谨与丰富为奠基。艺术家杜尚曾说过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这一点在每个真正的创作者身上都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他如何表述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而已,随性的表达来源于对时尚的注重,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的联想和发自内心的真诚。我无法想象有学生说他白天忙着打游戏和谈恋爱,晚上回到宿舍,铺开画纸,对自己说今天我要设计出3款服装,于是他就画出3款了,而且质量都还不差,可能今天90后学生就是这样完成作品的,但我还是吓了一跳,我知道世界进步了,但没想到进步得如此神速,我不知道这种没有灵魂的设计有什么意思,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又有多少价值?在我和这些学生谈天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都在苦恼与争论的,是服装的技术问题,技术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的,而创意,这个我们视之为灵魂国度心灵家园的东西,却只可体验与感受,对它的认识不可能成为一种技术。技术是可以复制的,但作品如果只是复制,那么他收获的,将和他付出的一样浅薄与无力。
  一、随性对话时尚
  学生要经历学习历史服装、民族民俗服装、特殊职业服装、流行调查、流行预测、资料采集等设计思维训练过程,进入设计状态,树立设计意识。随性在时尚里体现的是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不是肤浅的看到某一款式卖得好的现象。随性使设计者既具有专业上的敏感度和创造力,又不是一味投顾客所好的工匠,承担起社会先知与良知的角色。也许,在这个角度,我们教导学生应该在设计与商业之间表现游刃有余时却要他们超越单一的设计者身份固执地捍卫个人纯净的内心,并且坚信随性与时尚是同体的。创意对于服装抑或其它艺术,都有相通之处,艺术和时尚产品很多时候都想要通过服装传达出的对人、对社会、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体现“衣服是情感的传递和表达,时尚只是包装。”
  二、随性对话市场
  学生从各类杂志、网络、市场、以及各种发布会等了解服装的款式、材料、色彩以及化妆、发型、配饰等的流行趋势,根据国际的流行发布得出自己对流行与市场的判断,准确把握时尚动态及主体色调、市场状况等。我们了解到,当代的中国人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思想、审美和独立的生活方式,都不是完全按照固有的方式生活的人,不是依附者。很多人在学习阶段的时候可能对艺术、人文和美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是在社会生活压力下,对浪漫和对文化艺术的兴趣丢失掉了,但同时也说明,内心有,只是被包裹着,随性却可以唤醒这种需求,通过随性的创意把内在的需求重新唤起,不能让人穷得只剩下钱,不让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失去了对生活品质和对人文的关心。当然,创意设计也不是给西游记做戏服去表现蜘蛛、螃蟹的形状,不管是色彩还是款式,不过是依托于一个符号,选择哪种技法不重要,重要的是遵循内心的本原。
  三、随性对话传统
  在一味学习西方的审美、了解国际的流行后,终于发现我们不是西方人,改变不了的事实是当代正在发生的生活里面永远蕴含着中国人自己的生活美学,我们要说自己的话,摆脱不了自带的东方气息,这种人文的价值也是创意中所追求的,我们要找的随性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力和自信。“随性”本身就是在自我上面的非常充分的表达,就是当下人在服饰文化上的创造力。真正的设计,不是单薄表象的款式设计,而是内心力量的设计,它绝非孤立,背后总有是非观、价值观的支撑,不是简单的在衣服上画个脸谱,装个立领就号称中国风格来弘扬民族传统。例如:作为中国本土服装设计领域的代表,“例外”是中国原创设计品牌真正获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同的一个标志,它利用本土原创的服装美学和东方哲学的设计表达,找回与人的深刻连接,探讨品牌与企业的永续价值,为世界时装呈现出中国品牌成长的独特性和示范性价值。2008年设计师又通过‘无用’的创作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这些作品都是在缓慢中进行创作的,做这些东西,是想找回我们曾经拥有的质朴而基本的,最为真实的生活,找回我们由于不断追求快捷高效而丧失了的生活品质和乐趣,找回我们的先辈一直拥有的那种与土地之间亲密而实在的联系,”随性中挥之不去的是对传统的热爱,不是简单拿取和被动复制,而是通过学习领会之后的感悟。
  四、结束语
  如今,网络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到更多种类别的创意训练,我们总是想要创作某些作品,但创作本身是一个充满怀疑的过程,过多的疑虑又会妨碍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只有通过随性,才能让创意的作品与这个世界对话和交流,有时内心会涌起的创作欲望把自己的现实吞噬,睡不着吃不下,直到这种欲望消失,宁静一段后,欲望又来了,周而始复。“随性”是追寻自己的精神和真实的内心,从某种层次来讲直接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当然前提是创作者在很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想法,对服装的表现来自于对世界和生命价值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并成为创作巨大而持久的动力。我希望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学习随性创作,在专业上能有独特的眼光、判断力、有思维和创造力,很显然这样的一个人不可能是工厂里简单的熟练工,而是头与手平行的有创新精神的员工。不过,我们强调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能力,起码可以谋生,问题是学生在学校二年半时间,原本可以用的资源只用了50%,学生有损失,同时,我们不懈为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多了解当今企业的生产现状和社会现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红英,用立体构成拓展服装创意设计思维-浅谈立体构成教学改革[J],东华大学学报,200903
  [2]钟尧,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造型设计和视错运用[J],广西纺织科技,2008年04期
  [3]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黄嘉,创意服装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5
  
  作者简介:程丽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谈“随性”对高职学生创意设计之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