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语文是一笔清新的钢笔字,一口流畅的普通话;是左右逢源的机智应对,是举手投足间的浓浓书卷气;语文是人生,是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艺术
语文有文学的灵动,哲学的思辨,历史的厚重,也有自然科学的零零总总,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可事实是语文课却并不受学生欢迎,很多显得沉闷、机械,或老师煞费苦心,学生昏昏欲睡;或老师眉飞色舞,任意西东,学生也欢声四起,大呼小叫,最终却无甚收获,甚至有错误的获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应该与教师不能有效把握课本,不能发现文本之美有很大关系。如在教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对“为报倾城随太守”一句,一般都如此赏评: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虽然也能说通,但却不能表现老夫聊发的狂劲儿。我们不妨想想:全城的百姓都来了,哪这猎还怎么打呢?不是全城的人都已经出来跟随,是豪放的诗人要大家看看他的少年狂态。唐宋时期,“为报”连用大都是“替我传告”的意思。“为报倾城随太守”是说替我传告全城的官吏和百姓,快来随我一起去打猎吧!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自己对这首词作也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这样讲,全词自然文气贯通,太守之狂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给学生很多精确的,它提倡感悟,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语文老师的使命就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在美中受到熏陶。如何让学生感受得到美,受到课文的陶冶,培养他们健康的美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点着手:
一、 欣赏语言之美。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索绪尔说过,语言单位是由音响形象和概念两项要素联合构成。在具体教学中,前者体现为重视朗读或吟诵,后者在于语言传情达意的准确精当。我过古代的教学十分重视吟诵,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中说:“浩歌长啸,古人之深趣,今人既不尚啸而又失其歌,试之旨所以无乐事也。”看来,朗读吟诵在语文教学,特别是是个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只有恰当使用这种手段,才能有效领略文学语言的韵外之致。如名篇《蒹葭》,每节的结构相同,句式整齐,结构精巧,而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词、叠词的运用,使诗歌音韵铿锵悦耳,如鸣佩环具有音乐的美感,若不偃仰长啸,又如何能够感觉得到呢?《药》中,夏四奶奶给儿子去上坟,碰上了人,脸上现出“羞愧的神色”。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儿子上坟,为什么会羞愧呢?可抓住这一矛盾进行讨论,让学生体会“羞愧”一词的传神之处。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尽含其中。
二、感受情感之美。文学性的文本不管写什么,总归要以情动人。优秀作品的魅力也在于用语言表达哪些难以表达的情感,优秀的作者总是穷其一生捕捉那不可捕捉的,接近那不可接近的,在无穷的追求中感觉那无穷寻觅的大满足。再如《蒹葭》,写金秋早晨,芦苇染霜。男子翘首伫望,伊人所居,虚无缥缈,几经求索都无法一睹芳容。咫尺天涯,惆怅万千。通过体味这上古纯洁健康的感情,对青春期的学生而言,不光能提高其文化涵养,对其情感倾向也能积极健康的引导。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 领略生活之美。语文 与生活息息相关,较为高深曲折的文章,学生囿于可能知识的积累或生活的阅历一时难以理解,这就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还原。如《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说,有人据此认为是陶渊明治学态度不够严谨,这恐怕就曲解了陶渊明,冯钝吟在《杂录》中说:“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所谓甚解者,如郑康成之《礼》,毛公之《诗》也。”看来陶渊明的“甚解”,指的是汉儒式的钻牛角尖,是用两三万字的离题万里的道德和政治的说教来解说五个字的诗句。在具体教学中,如果对汉代经学家的穿凿附会适当举例说明,那学生对该文的理解就会深广得多。又如对鲁迅文章的解读,各类教学参考总是火药味过浓,这只能让文章的分析流于道德的说教和政治的愤激,反而削弱文本特有的美质,不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尤其是他的散文。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如果只认为是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心灵伤害过摧残,那会显得肤浅。还应看到孩子们在天性被压抑时,天真心态依然很自由。野草断壁,其乐也融融。再如先生, 不能就认为他是面目狰狞的旧教育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他“方正”,有戒尺也不常用,读书摇头晃脑,非常陶醉,看来他没那么令人生厌,应该有点可笑,甚至可爱。要清楚,鲁迅散文(尤其是自传性散文)中的批判是很含蓄的,他并没有把这种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归咎也个人,所以,他对笔下的小人物分外宽厚,若批判也是一种含笑的、温和的批判。如此分析,也让学生明白,读伟大作家的文章,不仅是为了学习文字,也是为了拓展、丰富心灵。
总之,就像天津名师赵福楼说的:“语文学科离美最近,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审美,才具有无尽魅力。”以上也是笔者管见,只希望通过浅薄之砖,引出同仁们的厚重之玉。
参考文献:
《名作细读》孙绍振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王先霈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建设生态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四期) 赵福楼
作者简介:董芳霞,甘肃岷县茶埠头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