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本,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美,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启发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引导学生深入广阔的社会生活,构建学生的审美取向,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美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美,比如衣、食、住、行等。美不仅仅只存在于音乐、美术中,各学科都存在美,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的课。而语文教育的审美过程实质上就是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相互渗透和补充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忽视了审美教育。因此,新课改强烈呼唤审美化的教学,给学生一双寻美的慧眼,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美,这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是些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只要认真挖掘文本必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阅读是语文课获取美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经历了“感知——感悟——活动——体验”四个阶段,构成“知情意行”的过程。教会学生阅读目的是要“授人以渔”,是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百遍,其“美”亦可以自得。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激起内心感情的共鸣,在对作品产生新的联想的同时,使其心境随着文章跌宕起伏,心灵与立意发生碰撞,擦出火花。
一、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审美主体想要了解文章内容这个审美客体,就必须通过语言文字去领会它所要表达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语音、语调都能打动学生。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句,字里行间也透露着情与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如教丁玲的《果树园》,就可以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即从听到人的笑声和鸟雀的欢呼声,看到的—小甲虫,树叶,露珠等,闻到的果子的香味等等片段,让学生头脑中浮现一个个美的印象,零碎的感知这些形象的美;然后再让学生把视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综合起来,上升到审美知觉,从整体上感知对象美的深层含义。
因此,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能从语言文字的矿藏中寻找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能在写作中字斟句酌,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略思想之美
语文课文很多文章或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涉及到古今中外。它们经过作家的加工处理,比真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具典型性。有的反映人间的悲欢离合,有的赞美大自然的绮丽,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的向往之情, 激发他们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如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写到“脚”的生长变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 “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而“没触到墙”的脚,不久就枯萎了,以至于连痕迹也没有了。这个过程,表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生命在于它的价值:有用则存,无用则消。这就是赞扬生命之美。
可见,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授语言交流技能,更重要的是揭示文章所反映的深层内涵。那些只注重丰富学生词句的积累来提高文学水平的做法是片面的,要让学生学习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熟练掌握丰富的词句、章法结构以及多样的文学题材及创作形式,从而去分析社会生活,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树立一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
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生活,体悟语文课中的意境之美和思想之美,吸收美的玉液琼浆,茁壮成长
三、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感知结构之美
文章的结构美,一般体现在开头、结尾、详写、略写、过度等段落中。有的文章巧设悬念,吸引读者,如萧乾的《枣核》;有的文章欲扬先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有的文章开头总览全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的点出不同文章各有特色的结构之美。
综上可见,美育因素和实施美育的角度重点也不同,可选择语言、思想、结构方面,亦可选择意境、人物形象分析等不同的视角,这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解决。既不忽视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属性,也不过分强调,应注重协调发展。
语文教师还应该利用启迪学生发现身边一切美的事物和现象。不论是讲解什么体裁的文章,教师都不应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应从创作出发,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从而提炼出文章本身流露和延伸出来的语言美、内涵美、人性美,进一步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这样才能走出书本联系生活。因为美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所以,鉴于语文教学的各构成部分及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进行美育的有效补充。
都说语文是心灵的殿堂,是情感的体悟,是人生的浓缩,那教师就是组织者、表演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如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好字、一篇篇动人的作文、一个个优雅的举止和一身浩然的正气,这些都可以打动学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因为只重视文学形式的培养,而忽视审美思维的磨练,就会抹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天赋,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创造能力了。所以,教师应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黄良.审美力—美育素质能力构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贾利娟,女,重庆师范大学2009级(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