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402

[ 李 艳 文选 ]   

“罢了”的词汇化考察

◇ 李 艳

  一.现代汉语中的三种“罢了”
  (一)“罢1”
  孙锡信(1999)认为,近代汉语中的“罢了”是“罢”和“了”的组合,“罢”和“了”本都是动词,意思是“完结”、“结束”,组合在一起,“罢了”仍是“结束”、“完了”的意思,常充当谓语。如:
  (1)别的罢了,则这件衣服,岭南柳相公的,怎在你身上?
  这种用作谓语的“罢了”在现代汉语中延续了下来,我们称之为“罢了1”。
  “罢了”作谓语时,也可表语气,通常表容忍、让步,带有“只好如此”的意味。如:(2)他既混得还体面,不来就罢了。这里我们视其为“准语气词”。
  (二)“罢了2”
  (3)罢了,我交你这个朋友了。(4)罢了,罢了,以后留点神就是了。
  上例中的“罢了”,形式上单独用于句首,常以两个“罢了” 连用来加强语气;篇章功能上,“罢了2”是一种话语标记,用于开启一个新的话轮。(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少成果,可以参看,这里不再赘述)
  (三)“罢了3”
  孙锡信(1999)指出,谓语功能逐渐泯灭的“罢了”还用在表示“仅此而已”语气的场合。如:(5)俺们不及桃李花罢了,怎的便是辛夷树。
  现代汉语中,表限止义的“罢了”的用法极其普遍。朱德熙(1982)指出,“罢了”应看成是合成的语气词。
  语气词“罢了3”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如此而已,有把事情往小里说、往轻里说的意味,相当于“而已”,只是比“而已”口语色彩要浓,常跟“(只)不过、只是”等词前后呼应。如:
  (6)那表格没什么特殊的意义,只不过是录用时的履历参考罢了。
  张谊生(2000)将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分为“增添口气”、“消减口气”和“指明问点”三种。显然,“罢了3”的语用功能属于消减口气,消减了口气的庄重性。
  二.词汇化的过程和机制
  齐沪扬(2002)指出,表示“完结、结束”义的实词“罢”,在宋代以前一直在动词之后,与动词构成动补结构,表示某一动作的结束、完毕,是作结构补语的。主要以“VP十罢”这种动补结构的形式出现。如:
  (7)开堂日。表白宣疏罢。乃云。请和尚不劳谦让。
  下面我们详细考察一下各种“罢了”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轨迹。
  (一)宋代
  据我们考察,表完结义的“罢”作谓语用,首先出现于宋代,“罢”和“了”字连用,也是首见于宋代。如:(8)若是照前这般不顺溜,只索罢了。
  上例为北宋语料,表完结义的“罢”、“了”两字连用,表“结束”、“完了”。“罢”和“了”应看作是两个动词连用,尚未发生词汇化。
  (二)元代
  A.“罢了1”
  在元曲中,“罢了”做谓语用还表示“完了”的意思,如:
  (9)小姐受他这般凌辱,你随便顺他也罢了。例中,“罢了”还是在句中作谓语,只是带了“也”这个修饰语。且在元代,“罢了”之前带有“也”、“便’、“就”等修饰语的现象十分常见,如:
  (10)终不成恁地便罢了!
  我们认为,“也”、“便”、“就”的运用,与“罢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这样也行’、“勉强可以”的意思,给句子增添了一种忍让语气,久之,“罢了”吸收了这种语境义。在“语境吸收”机制的作用下,只在句末用“罢了”的时候,“罢了”作谓语的功能已经减弱了,“罢了”开始虚化,倾向于表达一种“不作计较”的忍让语气。如:(11)就去罢了,又回家做什么。
  B.“罢了2”
  (12)罢了、罢了,水淹下来也。
  上例中的“罢了”,是在发一种感叹,用以引起听者的注意。据我们对全元曲的考察情况来看,在元代,位于句首用作感叹的“罢了”,主要表达的是对发生了不如意情况的感叹,可以说,上例中的“罢了”,是现代汉语中准叹词“罢了2”(话语标记)的雏形。
  C.“罢了3”
  我们还在《全元曲》中发现了“罢了3”的早期用例,如:
  (13)此女颇不贤慧,数次家和小生作闹,小生只得将就让他些罢了。
  据考察知,表限止的语气词“罢了3”,是由带有忍让语气的“罢了1”虚化而来的。
  (三)明代
  据考察,“罢了”各种用法的用例在明代都有所增加,尤以准语气词“罢了1”的用例最多。
  A.“罢了1”
  在明代,“罢了1”的使用比例明显上升。以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为例,书中共出现两例“罢了”,皆为“罢了1”:
  B.“罢了2”
  “罢了2”到明代基本上还是延续元代的意义与用法,只是,“罢了2”的话语标记功能更加凸现出来,并引申出一种表示某种“决定”的用法,但用例还很少。
  C.“罢了3”
  太田辰夫(2003)指出,到清代,在“罢了”前面又可带“不过”等词,限制的语气就清楚起来了。而据我们考察,“罢了”前面带“不过”等词,早在明代就己经不算鲜见了,如:
  (14)这不过是个田单火牛之计罢了。
  (四)清代
  在清代,“罢了1”仍然很常用,而“罢了2”和“罢了3”的使用,在清代则到达了一个高峰。“罢了2”的意义到清代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是各种意义最全面的时期。归纳如下:
  (A)跟元代出现的“罢了2”一样,主要表达对不如意情况的感叹,如:
  (15)罢了,中了军师之计了!
  (B)用于引出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或评价,如:
  (16)罢了,我不该派他们去巡什么风。
  (C)用如自明代引申出来的表达“决定做某事”的“罢了2”,如:
  (17)罢了罢了,只得老夫出来和事便了
  (D)用于表示“制止”,如:
  (18)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
  综观以上“罢了2”的各种用法,我们认为,这些用法都与“罢了1”表示的完结意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四种用法的“罢了2”都可看作是话语标记,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罢了3”在清代使用得也很多,并且到清代以后又可说成“罢咧”(ba 1ie),往往同“只”、“不过”等副词配合使用,如:
  (19)那日在庙里还愿,花了几万银子,尽算得牛身上拔了一根毛罢咧。
  (五)五四以后
  自清代以来,“罢了3”的使用频率一路上升,直至成为现代汉语“罢了”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罢了1”的使用情况基本维持原状。“罢了2”的用法与用例却越来越少,到五四以后,基本就只剩下清代四种用法中的第三种,即表“决定”,如:
  (20)罢了罢了!做老婆,还是段莉娜这种女人保险。
  三.结语
  以上我们对现代汉语中三种“罢了”的用法和来源分别作了描述,“罢了”的虚化和词汇化情况可归纳为下图:
  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罢了3”用得最多,常跟“(只)不过、只是、无非”等词前后呼应;“罢了1”居第二位,常跟“倒也/还、也还、也就”等连用;“罢了2”用得最少。“罢了2”和“罢了3”的运用都和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罢了”在共时平面上的各种用法正是“罢了”不同层次的历时变化的反映,可见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化是相对应的。
  在虚化过程中,句法位置和语义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句法上,单独用于句首和经常位于句末分别使“罢了2”和“罢了3”虚化成准叹词和语气词;语义上,“罢了2”的各种用法都与“罢了1”表示的完结义有着内在的联系,“罢了3”是由“罢了1”虚化而来的,可见,在虚化过程中“完结义”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董秀芳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 语言科学 2000
  [3]孙锡信 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 语文出版社1999
  [4]齐沪扬 语气词与语气系统 安徽教育出版 2002
  [5]张谊生 现代汉语虚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李艳,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罢了”的词汇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