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十九首》所引《诗经》的动物意象具有明显的感伤色调,表现了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诗经》;动物意象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的《文选》,是十九篇汉末无名氏的抒情短诗。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历代文论家的普遍关注和热情赞扬。钟嵘的《诗品》称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其体源出于《国风》”[1]。关于《古诗十九首》和《诗经》的渊源关系,已经被逐渐的认识和接受。本文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动物意象分析《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引用,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一、《古诗十九首》中的动物意象
《古诗十九首》中涉及动物意象的共有7篇13处: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____《行行重行行》
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____《青青陵上柏》
3、“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____《西北有高楼》
4、“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____《明月皎夜光》
5、“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____《东城高且长》
6、“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凛凛岁云末,蝼蛄夕鸣悲” ____ 《凛凛岁云末》
7、“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____ 《客从远方来》
这13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引自《诗经》(2至7)。引自《诗经》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对题目的引用。如“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明月皎夜光》)中的“玄鸟”出自《商颂·玄鸟》;《东城高且长》中“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和《凛凛岁云末》中“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中的“晨风”出自《秦风·晨风》,“蟋蟀”出自《唐风·蟋蟀》;“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中的“鸳鸯”出自《小雅·鸳鸯》。
二是对意象的引用。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明月皎夜光》)中“促织”又名“蟋蟀”,《豳风·七月》中说:“五月斯蟊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秋蝉鸣树间”中的“秋蝉”在《诗经》中多次出现:《豳风·七月》说,“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小雅·小弁》说,“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大雅·荡》中说,“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蜩”即是蝉。《东城高且长》说,“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双飞燕”出自《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之将之”。象征夫妇和谐。
三是对语句的化用。如《西北有高楼》中“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鸿鹄”,不见于《诗经》。刘邦《鸿鹄歌》说“鸿鹄高飞,一举千里”[2],又《史记·陈涉世家》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言“鸿鹄”,即为“高飞”之意,暗引自《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青青陵上柏》)中“驽马”即“迟钝的马”,马虽驽钝,还要用它拉车去游宛洛,可见士子之困窘。“驽马”虽不直接见于《诗经》,但是《诗经》中和“马”有关的意象有48处之多,这里是对《诗经》用“马”传统的继承。
另一种是引自民歌或作者的自创(如1)。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出自李善注《文选》引的《韩诗外传》:“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朱自清说:“‘代马’‘飞鸟’两句,大概是汉代流行的歌谣……本诗引用这一套比喻,因为韵的关系,又变用‘南枝’对‘北风’,却更见工切了。”(《古诗十九首释》),可见这两句是文人对民歌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凛凛岁云末,蝼蛄夕鸣悲” ( 《凛凛岁云末》)中的“蝼蛄”俗称土狗,《法言义疏》说“蝼,蝼蛄也。”这是一种丑陋的动物,很少进入诗家之笔。诗人以善感的心灵,捕捉住自然界中这一生命周期短暂的小虫的悲鸣,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感叹。
二、动物意象的特征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动乱时代,士族豪门把持政府官员的任用,拥有思想与学术的知识阶层被权力中心彻底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察举、征辟制来选拔人才的初衷便成为泡影。正如汉桓灵时《童谣》所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3]处于社会下层的文人内心苦闷,又无处诉说,便将感情倾注于文字。陆时雍说:“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可见《古诗十九首》是诗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诗中所引的动物意象带有鲜明的感伤色彩。
首先,《十九首》中所引的动物意象以生命短促为特征,表达了作者人生苦短的哀叹。 “秋蝉” “蟋蟀”和 “蝼蛄”多为生命短促的小虫。“蟪蛄,寒蝉也,春生夏死,夏生秋死。”[4]古人还有蝉“三十日而化”的说法,可见蝉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同样,蟋蟀、蝼蛄的存活时间也很短。《古今注》中说:“蟋蟀,一名吟蛩。秋初生,得寒乃鸣”“蝼蛄,一名天蝼,一名鼫鼠,有五能而不能成其伎:一飞不能过屋,二缘不能穷木,三泅不能渡谷,四穴不能覆身,五走不能绝人。”[5]这些下层文人因仕进无途而把关注的目光由外部转向自身,对这些生命短暂动物的描述事实上也是对自身生命短暂而又不能建功立业的悲惨命运的哀叹。
其次,《十九首》中所引的动物意象又以象征爱情生活为特征。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东城高且长》)。马茂元说:“‘衔泥巢君屋’意指同居。”[6] “双飞燕”意象出于《邶风·燕燕》,程俊英说:“这是一首远嫁诗。燕燕,一对燕子。”[7]又如“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客从远方来》)中的“鸳鸯”,马茂元说:“‘鸳鸯’是双栖的鸟,古人用以形容夫妇同居。乐府《相和歌辞·相逢行》中的‘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中有双飞鸟,自命为鸳鸯’,都是这个意思。”[8]《小雅·鸳鸯》中的“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万福宜之”也是用自然界中的鸟类的和美关系比喻夫妻好合。
再次,选择节令性和地域性的动物意象,表达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一是游子的怀才不遇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明月皎夜光》)中“玄鸟”即燕子,“秋蝉”暗比“弃我如遗迹”的朋友,“ 鸣”字说明朋友已飞上枝头成了凤凰。“玄鸟逝安适”一句值得玩味,按常理讲,天气转凉,玄鸟势必要飞往温暖的南方,诗人却明知故问,这一问透露了诗人无法压抑的内心愤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越鸟”,正如马茂元引李国翰语:“胡马出于北,越鸟来于南;依望北风,巢宿南枝,皆思故国”。[9]
二是抒发游子的进取之心。《西北有高楼》中“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鸿鹄”化用《邶风·柏舟》中“静言思之,不能奋飞”的“奋飞”之意,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东城高且长》),“晨风”是善飞的大鸟,却“郁彼北林”(《秦风·晨风》),同时,《唐风·蟋蟀》中有“蟋蟀在堂,岁幸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两者相互对照,表达了有志不能舒之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中所引的动物意象,多来自思妇诗、怀人诗、送嫁诗、人生苦短诗等,内容大多充满感伤色调。在《诗经》的影响下,感伤诗到了《古诗十九首》蔚为大观,被称为“中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表现”。[10]《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引用和化用,发展了《诗经》的抒情传统:以自我的世俗生活为中心,表现出多元化的人生价值取向。但细读《古诗十九首》,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抒情是纵情而不违理,在引用《诗经》意象时表现出明显的理性特征,与内容上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相互生发。
三、结论
《古诗十九首》对《诗经》意象的引用,增加了文本的张力,达到了含蓄蕴藉的效果。正如陆时雍所说的“深衷浅貌,短语常情”。《古诗十九首》创造性的引诗方式为后人们作了垂范和启迪,影响深远。以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就直接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如曹植的《三良》诗,就直接化用了《秦风·黄鸟》;《豫章行》之二中“鸳鸯自朋亲,哀鸣求匹俦”中的“鸳鸯”在《小雅·鸳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由爱情意象变为了朋友意象。从东汉文人诗,到六朝诗,到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引诗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诗品,卷一
[2]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五十五
[3]《柳宗元诗笺释》王国安笺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 268页.
[4]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庄子口义,卷一
[5] 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古今注,卷中
[6]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6月出版,第86页
[7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6月出版,第143页
[9]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第108页
[10]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2000版
作者简介:郭居梅(1976-),女,安徽滁州人。南京师范大学2008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