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贫困生的问题由来已久,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事实。本文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源-程-果”动态过程的探讨基础上,从高校、学生、国家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优化资助工作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资助效益
党、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努力建立一整套政策体系。高校贫困生资助从2005年开始正式转入了“制度相对稳定期”。①然而高校贫困生是处于社会的视角而凸显,涉及社会深层次问题。弄清资助力度加大而感恩之心减少,资助效益弱化的根源,是优化资助手段的必要。
一、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助工作的根源不清
资助工作的根源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资助工作的引起和发生最本质的原因;第二,这项工作的进展和主导最本源的主体应该是由谁来完成;第三,这项工作最后最终的指向是哪里。资助工作是不单只是个别家庭的贫困,更是国家落后的表现,这才是目前高校存在这种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国家才是开展这项工作的最本源的主体,主导这项工作的展开和优化;高校是这项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使帮助直接指向贫困生个人。但仅仅关心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往往又是达不到资助的高效益的,资助应该育人,而不仅是解决钱的问题。
(二)资助工作的过程不规范
首先贫困生的认定问题。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的依据以及贫困生是否进一步分层是值得考虑的,认定能否体现出家庭变化的动态性也是需要考虑的。现代高校学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贫困生仅是从经济方面定义是值得商榷的。有学者提出“对‘贫困’的内涵进行延伸,使其包含经济、心理、学业、就业等”。②
其次资助工作的监督工作需要加强。资金使用的合理、公平问题是必需加强的,这是目前缺乏的。目前资金的分配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干部主导,而听取学生意见显现不足。
(三)资助工作的效果不佳
资助效益是资助工作优劣好坏的结果性判断,是进一步审视和完善资助工作的有效评价。资助资源的筹措和配置,资助行为的公正性,资助工作行为的审查监督,资助对象的成长状况,社会的宏观效应等,都在反映资助行为的成绩和效果。有资助却引起社会极大转动的襄樊学子不感恩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反证。③
二、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贫困毕竟是各自家庭的事情,这是独立的。对国家来说,才是社会问题。因此,社会积极助学的气氛毕竟也不浓厚。近年来,通过报纸等媒介的倡导,有了很大的进步,只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支持。
(二)资助理念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多是从国家层面展开,资助理念一度是为了资助而资助,为缓解经济压力而进行。而我们资助工作是为育人,我们还需要从长远的、全局的考虑,要注重公平、发展和效能,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三)投入因素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各大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专门负责,但是相对于贫困所包含的问题而展开的工作的情况,所进行的助学工作是不足够的,其中人员也存在相对不足,不专业的问题;对资助工作的力度和公平性缺乏衡量和监督,对资金使用的审计不足。
(四)管理因素
国家在贫困生工作上就仅仅针对学生,对学生的家庭、高校和政府的联系缺乏统筹。贫困生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的资助工作却在一个方面进行,因此必需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对贫困生进行个人、家庭、高校和政府的各种联系,进行各种形式的帮助,形成合力效应。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资助行为过程的管理系统化建设
高校更要注重资助工作的人性化的细节,体现人文关怀。建立动态的完善的整套助学体系,并能够以贫困生为本,积极适应新的情况,拓展助学的范围和涵义。同时对于助学工作要加大监督力度,保证资助工作的公正性,并进行绩效考核,形成问责机制。积极探索“绿色通道”。不仅要在入学时开通,在贫困生遇到生病、家庭变故等重大事由的时候也可以进行。
(二)贫困生积极自助自励
高校贫困生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积极争取相应的助学方式,以主动的姿态解决自己的问题。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以积极的感恩心理去获得帮助,从而使得心理安宁情绪稳定,获得学知识参与活动的良好的基础。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观念也要完善,要摆脱狭隘的眼界。有很多贫困生忧于家庭现实,以兼职为主,以学业为次,但汗水与收获往往不成比例。所以应该调整二者的主次,同时,学校要尽可能提高奖助学金的项目、金额等。
积极创立或参加自助团体或者公益组织。高校贫困生要学会自强,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更重要的是锻炼出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公益组织会让贫困生不囿于自身的现状,更看到社会上还有更多的不幸,从而使自己坚强的面对生活。
(三)国家助学政策的实证分析与调整
国家助学工作是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为最大的目标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困现象依然是严重的现实问题,还在困扰着很多的家庭。国家对资助工作问题应该组织人才加大深化研究,同时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完成状况的数据库,跟踪监督。学费规定要进行合理化的审计,这是国家在资助工作上应该做的。学费的负担是经济上贫困生问题的重要原因。要结合历史上的方法,依据现实的各方面因素规定合理的费用。
(四)号召社会各种力量大力参与
倡导社会助学风气氛围,把资助工作的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积极推进社会良好的情感。社会的支持,不仅直接对贫困生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其他人也有着教育的价值,进而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的建文明树新风的感化和导引作用。资助效益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资助工作和社会支持有着互动的作用,资助工作需要吸引跟多的组织、团体或者个人加入,进行资金的支持,或者提供兼职工作岗位等等方式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姜旭萍、丁桂兰、胡刚,《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落实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年9月
[2]桂富强,《1994-2007年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述评》,《西南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
[3]邓云涛,《新资助政策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09 年第10 期
作者简介:
黄宏伟(1984-),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何英(1983-),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辜庆(1979-),男,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