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多的影响因素,而在学校中教师上课时的有效提问不失为是关键的一点。有效提问是包括有效发问、有效等待、有效叫答、有效理答四个有一定顺序的“行为链”,在课堂中积极地、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字]课堂;有效提问;学习动机
一、有效提问和学习动机
(一)有效提问
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提问策略的运用,他曾说过:“不愤不启”,“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焉”。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是通过反诘提问进行启发教学的。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是试图引出言语反应的任何信号[1]。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往,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且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有效提问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学习动机
动机(motivation)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使该一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历程”。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2]。动机的产生依赖需要和诱因这两个因素,只有需要和诱因结合,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机。
二、有效提问对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有效发问
发问就是教师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为了完成一定就教学目标,组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的阶段。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和时间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
1、有效发问,使问题有趣
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问答氛围,会使得教学情境具有感染性并催人向上,学习任务充满变化并且有趣,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得学生们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更加积极地回答老师们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首先,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变化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发问方式。最后,教师发问要给问题提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背景材料。
2、有效发问,引起认知冲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愿意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有两种形式。首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认知观念与他人观念的冲突,即人——人冲突。
3、有效发问,还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教师在发问之前首先要掌握有关发问的普遍、共性的操作策略,注意启发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展开发问[4]。
首先,所问问题的难度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其次,所问问题要清晰。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问的次数。
(二)有效等待
发问后的等待是问答艺术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肢体语言进一步阐明问题,或者使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并鼓励学生思索后发言。学生在教师等待的时间里面可以更广泛的思考,让反应慢或者成绩中下的学生获得平等的回答机会,并可以逐步消退学生毛躁、浮于表面的思考恶习。有效等待有利于增强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全面的几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般可以把等待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发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反馈前的时间。大多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会立即做出敷衍性的反应——“好”“对”,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全面,教师会做出补充或者请另一位学生回答,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在学生做出回答后应也增加至三秒以上,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对话式”的问答,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健康、乐观心理的形成和学生对课堂活动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5]。
(三)有效叫答
1、有效叫答,设置合理目标,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合理的目标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以改善他们的学业表现。根据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不同,问题可以分为低水平问题和高水平问题两类。最低水平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水平的目标,这一水平的目标只要求学生回忆储存在大脑中的有关信息。例如:“为课文中小主人公的做法对不对”,这类要求学生对信息有一定程度的加工的问题,都属于高水平问题[5]。
2、有效叫答,还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不同的叫答方式能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依据叫答是否有规律、是否能够预见,可以把叫答方式分为规则叫答和不规则叫答两种。研究表明规则叫答比不规则叫答的教学效果要好。因为这种叫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有效减轻学生侯答时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并且使得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公平化。叫答范围越广,教学效果也越好。与规则叫答相似,叫答范围广泛,有利于让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
(四)有效理答
1、有效理答,培养学生合理归因的能力
大多数差生和少数教师将学习不好归因为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学生学习能力差、愚笨,使得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或使教师对差生不理不问。应该改变他们的归因方式,促使他们将学习失败归因为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教师应注意到,低成就的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努力,仅仅规劝其用功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教授给他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教师通过非评判性的反馈方式,鼓励犹豫不决的学生,在随后的教学中应用或反复提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观点,让学生知道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在学习及运用策略时的不同努力程度。
2、有效理答,合理表扬
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会笼统、随意的表扬说“不错”“真棒”,这样的表扬没有针对性,失去了其原有价值。虽然表扬可以增加积极回答出现的可能性,但有时教师会给学生一种错觉,以为只有差生才会受到表扬,使得表扬失去有效性。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有积极的回应,不仅仅是口头的表扬,由非言语提示的伴随来表达评判的信息,诸如赞同或不赞同的面部表情,腔调或身体动作等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91-296.
[4]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5]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6]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作者简介:王炎(1985-),女,江苏淮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