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4期 ID: 153084

[ 杨 林 文选 ]   

从《论语》的语言艺术谈新闻评论写作

◇ 杨 林

  [摘要]概括性、接近性、生动性、形象性、哲理性和审美性作为《论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对当今新闻评论写作,尤其是新闻短评和新闻锐评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新闻语言应用研究既是一个共时的平面,更是一个历时的交融。
  [关键词]语言艺术;新闻评论;写作
  
  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拥有灵活多样的言语交流、简明扼要的哲理事理、真切适宜的人物恩情及富有表现力和张力的孔子经典语录。《论语》以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门徒的言行,其中优秀的语句、词语,至今影响深远。因此,学习借鉴孔子优秀的语言艺术美,对新闻评论写作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一、概括性与接近性共存
  《论语》这部早期散文,堪称典范语录,拥有准确、简洁、明快的基本语言特色。鲁迅先生曾概括地讲到,“我们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为了避免语言的艰涩干瘪,《论语》的语言力求言简意赅。正是因为上述语言特点,我们在品读它时才倍感亲切而不是味同爵蜡。这种语言风格沿用到新闻评论写作中,则体现为作者对新闻事件评议论述的高度概括。语言的板滞生硬是读者所不能接受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对语言进行细致的剪裁与打磨,追求语言上的自然、得体、概括,做到词约义丰、明白畅晓。
  2009年,文字走入“被”时代。有人发现“被中奖”,有人不爽“被代表”,有人反感“被就业”、“被捐款”……“被什么”成了一种万能句式。在《告别2009,期待从此结束“被时代”》(《重庆时报》2009年12月31日)一文中,作者技巧性地运用这个新兴于2009年的网络热字,概括地反映了人们太多的复杂情感。“被”字背后,是人民的觉醒,是一切不合理不文明现象遭受的质疑和调侃。《2009,一言以蔽之,‘被’也》与《告别2009,期待从此结束‘被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上面两个题目,一古一今,一庄一谐,使“被”字更富张力、调侃性及趣味性。在新闻评论方面,新闻短评和述评尽可能地借鉴《论语》语言风格,将概括性和接近性特征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满足受众的接近性心理,助于媒介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生动性和形象性兼具
  语言是应该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我们不能仅限于对评论语言概括性和通俗性的追求,还要加强对其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加工。那么,如何提高作者这方面的写作能力?我们不妨从《论语》语言的研究中说起。孔子认为,“孝,无违,不背于理”;“孝,忧父母之疾”;“孝,敬双亲”。其语言之灵活多变,由此可见。孔子的作答艺术及对语言灵活性的把握,值得新闻从业人员学习。虽然新闻评论写作有自身的规范和结构规律,但这并不影响评论语言本身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以前的新闻评论标准是“短、快、精”,如今它的后面应加上“活”字。我们在述写实实在在事件内容的同时,应该让评论语言“活”起来,生动的语言,才能使文章肌体有血有肉。短评作为新闻评论中的“轻骑兵”,不仅要简短、精炼,以一种轻便灵活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还须做到新鲜独到、生动活泼。
  三、美学性和哲理性交融
  语言还应具有流畅性、哲理性和审美性。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转·襄公二十五年》)。新闻评论是一种说理的艺术,既要表明立场、指引方向、剖析情理、舆论监督,还要讲究说理方式和语言运用的词章,要写得有文采。《论语》语言辞藻优美,最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有深刻哲理和充满诗意的语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第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上述例句在《论语》中体现为美学与哲理的结合,具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学理”之美。行文自然风趣、含蓄优美,读来并无晦涩枯燥之感。我们在真切动人的叙述中,感受到了文章所蕴含的理和美。
  《论语》讲求言语交际性与文学趣味性的高度融合。为了追求语言的诙谐、幽默、理趣、情趣,作者时常运用一些通俗化、形象化的字词来组合搭配。《论语》优秀的语言艺术具有普遍性意义,闪烁出真理的光芒,值得新闻从业人员欣赏学习。《论语》语言艺术美对新闻短评和述评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新闻评论中,语言的诗意性、哲理性和思辨性对评论文章思想主题的升华有积极意义。以《陌生人社会里岂能‘不理陌生人’”》 为例(《重庆时报,2009年9月16日》)。该评论的由头是“请不要搭理陌生人说话,谨防上当受骗”的火车站提示牌。一块小小的警示牌引来无数争议和广泛关注。作者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传统认知感来分析牌子内容的逻辑错误。朋友都是从陌生人演变而来的。假设照提示牌的逻辑延伸下去,这又足可反证其荒诞不经。这种简单粗暴,逻辑荒谬的提醒,自然引起一片哗然。“不理陌生人”这张牌子像是醒目地标示出“形同陌路”四个字。这抵制了“四海之内皆兄弟”所蕴含的善意,又怎么好意思声称是“善意提醒”呢?作者评析得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和辩证性,行文线索明晰,流畅自如。
  通过以上论述与例举,我们得知:《论语》无论是在素材的选择上,还是在言辞的锤炼及语体风格的把握上,都表现出极其优美的语言艺术魅力。这些语言艺术对新闻评论写作来说,值得加以学习和借鉴,并运用到具体的新闻实践和写作中去。当然,想要全面了解《论语》的语言艺术,及对它新闻评论写作的益处,还须深入研究《论语》的语言美。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集注,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 谭承耕.《论语》《孟子》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语言。

从《论语》的语言艺术谈新闻评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