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50

[ 李 艳 文选 ]   

大学语文主题式专题教学模式的研究

◇ 李 艳

  大学语文改革是我国近年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湖北经济学院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了主题式专题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一.大学语文主题式专题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主题式专题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新时期语文建设的重要目标。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正因此,一方面大学语文的专题式教学内容本身应表现出多元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开放与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信仰和观念的震荡、变革,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关怀意识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的现实,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也应选择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社会现象,而且能够以经典的高尚的人文精神引领自己分析人生和社会的问题,摆脱功利浮躁的心态,锻造现代学子的人格素养、文化品格、以及精神价值。
  主题式专题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它旨在以问题意识带动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发现。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作引导,并以多元化的范文作参考,将更多的热点和焦点以开放式的问题适时地释放给学生,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结论,而恰恰是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探索学习的平台,我们灵活地将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专题内容参与专题的课堂讨论,充分地集思广益,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
  主题式专题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优势,旨在更灵活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延展性和实用性。在主题式专题教学中教材的范文构成了思想汇聚的点,而教材外的问题延展则力主形成更为广阔的意义链条,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激发中最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探讨性学习的平台。把专题的思考融会进学生课堂以外的求知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提炼,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通过这种自我学习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推进性思考
  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应该面对一系列衍生出的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在专题式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实现文本细读与文化讲析之间的有机融合。人文并不等于语文,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语言文本的细读与文化讲析之间的平衡和交会。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尽管涉及的话题跨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等诸多人文领域,但对它们的分析和理解都需要建立在经典篇目的赏析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以经典篇目带动学生自觉体验中华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启迪他们去感知和体认包括自然世界、宇宙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人类共同的神圣精神及文化资产,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其次,在专题式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妥善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二者间的关系。现代高等教育主张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创建、分析、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然而,当我们面对着自我意识已经充分发展,自由个性充分张扬的大学生时,探究性学习会不会陷入另一种放任自流、无的放矢的尴尬境地,是不是能够真正达到自我学习的预习效果,教师是否会成为逐步边缘化的无足轻重的角色?正因此,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扮演的是一个知识系统的引领者的角色,即在学生尚无相关知识储备的时候,引领他们去关注知识的前沿,掌握必要的信息,实现初步的接受性学习;此外,他们还应是知识的启发者的角色,通过一定的问题意识的提炼带动学生积极和自主的发现和思考,从而逐渐形成自我的创新性见解,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本文为本人2009年主持湖北经济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大学语文专题模块式教学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李艳,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讲师。

大学语文主题式专题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