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师: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众多贪婪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用短短的10年,就成了中国人永久的痛……这,就是敦煌文化。为什么敦煌文化会成为我们永久的痛?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文化苦旅》,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去寻找答案。
[设疑]
师:大家看这篇散文的题目时,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有没有感觉到某种不协调?
(生思考)
生1(大悟):好像只听说过僧人圆寂塔,没听说过道士塔。
(学生议论纷纷)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很广啊。僧人的逝世称为圆寂,遗体一般火化,火化后的遗骨叫舍利子,通常入塔封存;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遗体坐缸或棺葬,按道家的戒律,道士死后不该建塔。
(学生恍然大悟)
生2: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住持莫高窟的应该是僧人,怎么会是一个道士呢?
[探究]
师:刚才有同学谈到了敦煌文物的流失,根据这篇文章所写,我们丢失的仅仅是文物吗?
生3:不仅丢失了文物,而且丢失了民族的尊严。
师:是啊,100年前,我们在敦煌丢失了民族尊严;100年前,中华民族在敦煌上演了一幕悲剧。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幕悲剧展开。王道士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学生异口同声说“罪魁祸首”,这完全是从习惯出发,没有深入思考,老师未作表态。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4(气愤):王道士,也就是道士塔的主人王圆口。他本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辗转,当了莫高窟的家。他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却不知道爱护,反而以极低的价格出卖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生5:作为“罪人”的王道士还毁坏了大量文物。课文的第二部分说他对洞窟的壁画有些不满,就用石灰将壁画认认真真刷了两遍,刷过以后,“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王道士看到洞中的雕塑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就拿起了铁锤,“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敦煌的壁画和雕塑都是无价之宝,可他却肆意破坏。
生6: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毁坏、出卖了许多文物,这场悲剧是由他引起的,罪责不可推托。但是,文中又有这样的句子,“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一个小丑。”可见,王道士是民族的罪人,但他更是一个小丑。
师:大家现在能够抑制自己愤怒的情绪,开始理智、冷静地思考问题了,非常好!王道士是“悲剧中错步上前的一个小丑”,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生7:一个无法维持生计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却成了莫高窟的主持,这可能是他本人根本没有想到的,很有讽刺效果!
生8:文章写王道士做事认真,粉刷壁画,一遍下来,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他就不辞辛苦地刷第二遍。做事认真本是优点,可王道士的这些举动一旦认真起来,就越发显得无知愚昧。
生9:王道士对神的信奉是虔诚的,虔诚到斯坦因用现编的“唐僧取经”的鬼话骗他,他都相信,而且还对斯坦因之流心存感激,频频点头,深深鞠躬,送出一程。没有一点辨别能力的“虔诚”就变成了迷信和迂腐,这是很可怕的。可以说,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和贪婪充分显现了他“小丑”的角色。
师:大家对王道士的小丑角色分析得很有道理。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是“民族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那么现在大家想想导致这一民族悲剧的仅仅是王道士一个人吗?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生10:把持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的应该是学识渊博、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人,可一个农民道士却稀里糊涂地成了莫高窟的主持,可见当时人事管理制度极端混乱。所以说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生11:中国的官员们也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王道士发现藏经洞以后,趁自己到县城去的时候,“捡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县长是个文官,掂出了事情的分量;甘肃学台叶昌炽是个金石学家,懂得石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就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出一点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中国的官员无论是有学识的,还是没学识的,都缺乏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中国人对待文物的态度,鲁迅曾沉痛地说:懂行的是偷,不懂行的是烧。
生12:与外国人相比,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很惭愧,当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们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不远万里、风餐露宿,甚至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朝着敦煌赶来的时候,中国的官员在干什么呢?在祖国内忧外患的紧急关头,他们还在歌舞升平中快活逍遥呢!
生13:斯坦因这些人的巧取豪夺也是一项重要原因。不管这些人当时是怀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到中国,他们的行为都是强盗行为。他们太贪婪,“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太无耻了!
师:同学们思考得越来越深入了。那么,如果你是王道士,你会怎么做?你是把这些文物一直留在中国,在中国的官场上送来送去;还是希望外国人把这些文物掠夺过去,从而开创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容易引起争论,学生的观点并不能达成一致,讨论非常热烈。)
生14:国家尊严第一,宁可放在国内,也不愿意外国人抢去。
生15:想想挺可悲的,我更愿意把文物放在国外。因为这些文物被外国人抢去了,至少还在博物馆里保存得很好;如果全部放在中国呢,恐怕已经被一些官员们糟蹋得所剩无几了。
生16:西方冒险家的廉价购取行为确实应该谴责!但是,如果王道士没有把洞窟内的艺术珍品卖给真正懂得和保护敦煌艺术的西方学者,而是让虚弱无力的政府处理,让自私无能的官员把文物当做礼品在官场上送来送去,会是怎样的局面呢?客观地说,我们可能会由此扼杀敦煌学的诞生。但是,积淀在我们血液中的民族情感却又让我们无法接受“把文物送出去”这样的事实!
生17: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假如我是王道士,生活在当时的时代,面对这些文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怪不得作者写下了“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留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之类 [##] 的语句。每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感到痛苦。
(课堂上一片寂静,所有的学生都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拓展深入]
师:王道士愚昧无知,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外国强盗贪婪无耻……都是导致这次文化大流失、这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的原因。从作者的无奈和痛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连主权都不能保住,保护文化和文物就只能是一种奢谈。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能改写,敦煌的悲剧已经发生,现在埋怨任何人都无济于事。重要的是,我们要吸取教训,不能让《道士塔》的悲剧在今天还继续上演。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身边的《道士塔》的悲剧吗?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呢?
生18:中国人现在仍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襄阳古城墙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可襄阳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城市面积,长达58米的古城墙被拆除了。
生19:定海古城也遭严重破坏。一些官员们认为城市的面貌需要不断更新,而现有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于是,就在群众的一片反对声中,曾经写满悲壮的定海古城再也不见了,所谓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了。
生20: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具有罕见的“象眼”砖雕、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和完整的院落格局,在四合院中已极为少见。文物和文化专家称22号院是“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还是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胡同、四合院是古都的细胞,细胞一个个被掐碎,还谈何古都?
生21:22号院的惨烈牺牲,不过是古老文明流失的一个小小缩影。当北京四处建“金街”“银街”,孜孜追求成为中国的“曼哈顿”“华尔街”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建设却几乎淡不可闻。巨大的商业利益的驱动致使古都文化风貌遭到破坏,令人痛心疾首的破坏文物事件不断发生。曾经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古老的牛街已经被改造成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景观。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来自各个国家的许多优秀建筑家没有掩饰他们对新北京的失望——他们以为还有一个“唐诗一般美丽的北京”。
生22:1998年的菜市口南延线工程,道路长仅2,04公里,涉及的文物建筑多达18处,包括一大批清代会馆。这些文物建筑除4处位于道路一侧而得以幸免,其余均被拆毁,如粤东新馆、观音院过街楼、李鸿藻故居,以及休宁会馆、潼川会馆、中州会馆、太平会馆、衡州会馆、镇江会馆、川东会馆、伏魔寺、松柏庵、永乐寺遗址、广和居旧址等,令人痛心不已。
师:同学们由100年前的王道士想到了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的“王道士”现象。当经济发展和文物保存之间存在矛盾时,我们该如何取舍?
学生经讨论取得一致观点:经济要发展,文物要保存。经济发展的路子很多,不一定要用牺牲文物的方式换取经济的发展。虽然社会上仍存在“短视”行为,但我们愿意为保护文物而战!
[总结·寄语]
师: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文物被毁无法还原,历史的文脉隔断了,人类的精神就会空虚。这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
送一段文字给同学们,让我们共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