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性“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汉语教学也愈来愈受到重视。然而,对“国别化”教学这一领域所做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此,结合韩国汉语的教学实践来研究国别化教学的具体思路是一较好视角,其有助于丰富“国别化”教学理论的内涵、拓宽“国别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国别化 韩国汉语教学 汉语热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得到加强,大部分国家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因此,汉语教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有效地展开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便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关注点,这也正是国别化教学的研究意义所在。具体来讲,在对韩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韩国文化、韩语、韩国学生的独特特征,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考虑可能出现的负迁移或其他干扰因素,帮助他们尽量排除学习障碍。
一、 教学内容设计的国别化
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十分普遍,因为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并不等同于第一语言学习,它是在第一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1]中韩同属东亚文化圈,韩语深受汉语的影响,除相似性外,彼此之间的区别更应受到重视,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以此克服韩语的负迁移问题。
(一)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对韩汉语教学的重点,语音基础打不好,就会影响整个教学。汉语拼音和韩语在音节的大体结构上存在共通性,但在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上却有很大不同。汉语普通话中 7 个辅音(声母)是韩国语中没有的,即:唇齿音:f;舌面音:j、q、x;舌尖后音:zh、ch、sh。 还有与韩语中的发音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 r和l,这些就应该列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汉韩语音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 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在汉语教学体系中位置很重要,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到底掌握多少的词汇才能自由地使用汉语呢?这就取决于在与汉语母语者交流的过程中,甚至在中国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者运用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真正地了解一个词汇的真正内涵不仅是需要理解词汇的发音、书写,更加需要掌握它的运用和隐藏的情感,不断地增强学习者的词汇认知空间,激发外部刺激所产生的长期记忆能力。[2]韩国语中的汉源词占 60%-70%的比例,这些词汇在语音和语义上跟汉语有着一定的联系。大部分的韩国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汉字,对汉字的认知和熟悉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一种优势。在韩语的汉字借词里,有很多汉字词不仅发音和笔画与汉字相同,并且含义也与汉语一致。另外,还有“同音异义”词,汉语中的一部分汉字词基本保留过去借用时的原貌,意义和词性都未发生大的改变,但是这些词汇在中国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汇的原意早已被舍弃了,或者是又萌生出一些引申义和新词,并被它们所取代。正是因为受到发音相似的影响,他们在学习这类词的时候,容易自然地忽视两者之间的区别,直接挪用韩语中的汉字词,出现词语运用不当的偏误。除此之外,最令韩国学生头疼的就是“异音异义”这一类词语,因为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这类词,学习起来就特别费劲,记忆的效果也不太理想。
在对韩汉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对汉语和韩语词汇之间的异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利用汉韩词汇对比辅助教学。为学生呈现汉语词汇时,尽可能地遵循“同音同义”词到“同音异义”词,再到“异音异义”词的教学顺序,利用汉源词的正迁移,循序渐进地拉近学生对汉语词汇的认识,逐步消除陌生感。
(三) 语法教学
在汉语中,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一旦改变语序或者增删虚词,整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就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比如:“大手”不等同于“手大”,“屋里”不等同于“里屋”。又比如:“订餐”(动词词组)区别于“订的餐”(名词词组),“写好”和“写得好”虽都是述补结构,两者的否定形式却各不相同,前者的否定是“没有写好”(表示结果),后者的否定是“写得不好”(表示情态)。因此对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来说,语序和虚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韩国的语序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与汉语恰恰相反,使得韩国学生出现将韩语语法特点直接运用到汉语上面,出现“我中国菜喜欢”等这样的偏误句子。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反复强调汉韩两种语言语法上的区别,并辅以例子进行对比,内化学生对于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另外,尽管两者语法存在差异,教师在讲授“把字句”时,却恰好能运用韩语的特点来进行解释。
二、 教学方法选择的国别化
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跟教学方法的选择息息相关,这就需要了解韩国学生的个体特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韩国仍存在一些等级意识和面子意识,这种文化底蕴对大多数学生造成的心理定势是怕出头露面、怕犯错、害羞和腼腆。并且,在韩国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学生处于下级地位,对教师又尊敬又畏惧,存在着必须服从教师的心理。一般情况下都谨言慎行,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顾虑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3]因此,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消极参与,很少主动发言。针对这一特点,教师首先应该营造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不让学生感到压力,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会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紧张情绪。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有效地进行表达,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口说汉语。
韩国人还比较喜欢群聚在一起,利用他们喜欢以群聚来社交的特点,可以成立相应的诸如汉语桥之类的社团,让学生在汉语社团里面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使其在相互交流中分享自己学习汉语的经验,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渐改变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彼此间的互动性,以群体学习来提高个人学习的效果。社团活动可以每周举行一两次,为学生准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还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文化话题,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在汉韩文化对比的过程中深化自身对汉语、对中国的认识。
结语
总之,“国别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旨在丰富“国别化”教学的内涵,“国别化”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是每一位世界汉语教师在今后努力探索的一条道路,这也就需要汉语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唯有致力于此,汉语向全世界的传播才会更广更细,中国的文化的影响也才会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中国语文,1996(6).
[2]王海峰,对韩汉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刍议[J].语言文字大论坛,2013(1).
[3]王琼武,黄宝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教学研究——给予认知语言学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