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126

[ 李玲 文选 ]   

如何看待程婴之死

◇ 李玲

  摘 要:程婴要不要死,如何死法,《史记》和电影为何有不同的设置,其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我们认真思考后应得到怎样的启迪,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程婴”这一人物略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程婴之死 伦理道德价值观 社会心理
  
  鲁教版选读文本《史记》选了《赵氏孤儿》一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完成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构建的教学目标时,设置了“如何看待程婴之死”这样的讨论题,没想到却引发了班内空前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大多看了陈凯歌执导的影片《赵氏孤儿》,剧中的程婴形象与《史记》中的不完全一致,因此他们对程婴死亡的结局和方式有很多疑议和看法,笔者让他们仔细梳理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时笔者也把自己的思考整理下来,与学生共同讨论。
  《史记》中,赵武成人后虽然万分不愿程婴死,但程婴对赵武说:当初赵家遇难,都可以死,我不是不能死,只因我承担了“立孤”的任务,现在,“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的任务完成了,要见赵朔和公孙杵臼去了,他们以为我可以完成这件事,所以先我而死,如果我不去见他们,他们还以为我没把事办成呢。于是程婴自杀了。在电影《赵氏孤儿》的结尾中,程婴没有主动选择自杀以报赵盾和公孙杵臼,而是被屠岸贾一剑刺死了。而在元代纪君祥的杂剧中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程婴完成历史使命,告老还乡,大获封赏,过起了地主般的日子,就像格林童话或者安徒生童话的结尾,王子与公主最后有了幸福的生活。
  比较几种不同的结局,程婴到底要不要死,笔者认为不论如何改编,程婴都必然要死。
  故事本身蕴含的忠奸斗争、家族仇恨的矛盾冲突,在今天看来其实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救孤的正义性和程婴等人前仆后继、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充分展示了程婴坚忍顽强的人格力量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这出大悲剧的灵魂所在。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学贯中西,早在上世纪初就看到了《赵氏孤儿》这出“列之于世界悲剧之林而无愧色”的大悲剧的独到价值,若是大团圆的结局则冲淡了悲剧的力量,没有了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程婴必然要死,那他为了什么而死呢?
  司马迁记载的故事中说程婴之死是为了守信,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深究下去,其实程婴是在以死节作为自己道德圆满的标志,完成了对“忠义”的最后追求与实践。
  春秋战国时代,像程婴这样的义士并不鲜见:侯嬴自刎,一死以全气节;田横五百壮士体现了春秋战国最后的贵族精神……知名时评人迟宇宙说:“在春秋时代,正是主流意识形态角力的时期,儒道墨法兵各宗派都已形成,‘士’文化恰好构成了各宗派的基础。那时候的‘士’代表‘一等公民’,是草根中的精英,不但是知识分子,还是武士,大都是没落的贵族,譬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一个典型的‘士’。他们效忠于自己的主人,以忠诚作为侍奉主子的第一要义,以死节作为自己的道德圆满,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出现程婴之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电影《赵氏孤儿》的结局中,程婴被屠岸贾一剑刺死,这使程婴没有了英雄的豪迈气概,而葛优版程婴甚至还有些猥琐,有些张皇;剧本不再强调程婴救孤的正义感以及道德的至高无上,它只是要对程婴为什么救孤,以及赵孤为什么要杀屠岸贾做出说明,赋予这个贯穿始终的救孤动作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而已。影片更加强调平凡,而尽可能地躲避崇高;强调故事发生的日常性,而削弱故事的传奇性和戏剧性。所以电影中的程婴是个平凡的小人物,他不是英雄,不崇高,他的救孤与死亡都是偶然与时势所迫,他只是有着我们现代人一般的情思:本想好好活着。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司马迁先生那里并非是忠于史实的“历史记述”,简直就是“快意恩仇”的“文学渲染” ,现被陈凯歌搬上了银幕,热映的同时也因违背了原著而倍受非议。那么编者为什么如此演绎,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呢?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春秋左氏传》成公八年,韩厥对晋侯说:“成季(赵衰)之勋,宣孟(赵盾)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意思是说,好人没有好报,谁还做好人呢?晋侯听了韩厥的话,恢复了赵氏的封地。后来孔子也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旨在强调君主要行仁政,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他们强调的是春秋时期的一种伦理诉求,核心是“继绝世”,“这或许正是春秋之际礼崩乐坏的社会的一种潜隐心理紧张”(解玺璋),或者说这个故事是这一时期辅佐者希望君主实行仁政心理的曲折再现。
  司马迁改写了这个故事,故事的戏剧冲突转到“搜孤救孤”上,特别是程婴之死,功成身退即可,但他偏要杀身成仁,这里司马迁特别强调程婴的“诚信”,说到就要做到。程婴所在的春秋战国也许是我们历史上最不平凡的时代,“新的价值观没有确立,而原本的价值观还在延续的时候,春秋无义战与那种舍生忘死的故事同时发生,背信弃义与忠于某人共存。”(五岳散人)司马迁对程婴高贵精神的表现,或许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士人舍生忘死、追求忠义的道德品质,但也或许是因为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使他感觉诚信缺失故而借古讽今,我们不能妄断客观是否如此,但他给程婴以气节上的完美践行,无疑是内心对这种美好道德的赞美与高声呼唤。
  陈凯歌的改编,则更多考虑到今日观众接受这个故事的可能性,所以一些故事情节往往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比如,程婴以牺牲亲生儿子为代价,搭救了赵孤,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违背人的天性的,所以是不真、不善、不美;程婴为一句承诺而自杀,从人性的角度看,也不宜提倡,因为这是对生命不够尊重。这些都有可能迫使影片的编导对故事及其中的人物重新展开想象,而这种想象正是影片对于当下社会集体心理的一种回应。因为我们经历了太久的对个体生命的价值、权利、尊严的轻视、忽略乃至摧残,以至于任何对人性的贬损都会让人感到不安。
  但影片《赵氏孤儿》这样改编,也让我们隐隐意识到当下社会集体心理中的另一种缺失,一种以人性为理由,在人的精神追求和伦理道德追求上的犬儒化、卑琐化以及反英雄、反崇高的社会潜隐心理。人性不是价值标准,当然,更不是终极价值。当今社会我们又在呼唤诚信、嘉奖见义勇为等行为,这不正是传统道德价值观缺失后的重新回归吗?或许这正是我们学习古文、欣赏影片后,更应该好好思索的。
  
  (李玲 山东泰安 泰山现代中学 271000)

如何看待程婴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