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42

[ 梁志群 文选 ]   

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安湖

◇ 梁志群

  1947年的夏天,一位年仅17岁的高中生,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景仰之情,在广西桂林的进步刊物《民主周刊》上,发表了《从阿Q看辛亥》的文章,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几十年以后,这位青年成为了国内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被学术界誉为“专注于鲁迅研究的大家”。这位青年,就是华师文学院的陈安湖老师。
  陈安湖,男,1927年生,广西玉林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83年被批准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兼任全国鲁迅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湖北鲁迅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陈安湖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从事鲁迅研究。其代表性著作有《鲁迅论稿》、《鲁迅研究三十年集》、《为鲁迅声辩》、《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等;发表的论文有《论<狂人日记>的思想》、《论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伟大发展》、《鲁迅小说“新研究系统”商讨》等等。曾担任国家重点项目《鲁迅大辞典》编委,主持完成了国家教委“七五”科研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
  陈安湖老师的青年学生时期,有着一段轰轰烈烈的传奇经历。1947年秋天,陈安湖从广西玉林高中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地处桂林的广西大学中文系,这给常年在乡下辛勤劳作、望子成龙的父母以莫大的安慰。当时,正值解放战争爆发的历史关头,作为一名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青年学生,陈安湖激情澎湃,和同学们一道投入到风起云涌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罢课抗议、游行示威当中。
  他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是学校里进步学生出版的墙报《壁联新闻》的主编之一。他意志坚定,大义凛然,不畏惧特务的盯梢和破坏,和同学一起定期出版有关解放战争的时事报道。他指点江山,忧国忧民,用鲁迅的思想作武器,经常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抨击时政的犀利文章。
  他和进步同学一起组织了“人民文艺社”,在校园里开展文艺表演活动,把解放区诗人田间的长诗《她也要杀人》,改编成反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诗剧来演出,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时局动荡,敌友难分,他还和同学们一起组织参加了“护校运动”,不分昼夜在校园里巡逻,严防敌特破坏。他们翘首东望,盼望着桂林的早日解放。
  读大学,上清华,这是陈安湖从小就怀揣的梦想。然而,解放战争的突然爆发,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使他无法北上进京投考,空余一腔抱负。桂林解放后的第二年夏天,他忽然间得到了消息:清华大学准备招收转学插班学生。这一喜讯使他好几个晚上都兴奋得睡不着觉。他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行李,就风尘仆仆地赶往北京应考,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被清华大学录取,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
  清华期间,陈安湖因为成绩出色,一直享受学校最优等的助学金。两年间,在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学府里,他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马列经典著作,为他日后的教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他手不释卷、百读不厌的经典中,就包括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陈安湖在清华求学期间的恩师,竟然就是鼎鼎大名的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和王瑶教授。陈安湖第一次交作业《契科夫和他盒里的人》,就得到吴组缃教授的大加赞赏,说陈安湖“所叙的、所引的与所评的,无不精当确切,句句中肯,好极了!好极了!”自此师生二人来往密切,陈安湖常常去拜访老师,请教和讨论各种问题。恩师的教诲,使陈安湖受益匪浅,师生情谊日厚,即使在陈安湖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两人仍书信来往不断。因为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王瑶教授对其高足亦是另眼相待,在陈安湖毕业时,王瑶教授力荐他到南开大学任教。在往后多年的学术活动中,王瑶教授也一直鼓励和支持他的这位勤学苦读、品学兼优的学生。
  1952年秋天,陈安湖从清华大学毕业,赴南开大学中文系任教。不久,因实在难以适应北方的水土气候,主动申请调回南方工作。陈安湖老师从此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文艺理论和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直至1992年他65岁时退休。
  中学时期的陈安湖老师,就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情有独钟,成为鲁迅先生思想与作品的忠实追随者和研究者。少年时期的经历,成为陈安湖老师毕生从事鲁迅研究的契机。几十年来,陈老师在教学和管理之余,把多数精力和心血都花在了研究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方面,因此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出版了20万字的《鲁迅论稿》和44万字的《鲁迅研究三十年》等鲁迅研究专著,其中《鲁迅论稿》还荣获“湖北省科教成果二等奖”。除了这些见解独到、自成体系的学术专著以外,陈安湖老师还撰写发表了大量有关鲁迅与现代文学的学术论文,由此奠定了陈安湖老师在国内鲁迅研究史上的地位。
  陈老师曾发表论文《论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长达3万多字,以翔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分析了鲁迅思想转变的过程,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多年来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一篇难得的好论文”。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王士菁先生,亦认为该论文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力作”。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的著名学者李何林,称赞陈老师的文章是一篇“有理有据的迄今为止有说服力的文章”。广东、天津等地的鲁迅研究专家纷纷发表评论,认为陈老师的文章“推动了学术界对鲁迅研究的向前迈进”。
  此外,陈老师还选编了《鲁迅杂文选集》,主持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单行本《花边文学》的注释工作,并担任了由李何林主编的《鲁迅大辞典》的编委。作为研究鲁迅和现代文学的资深学者,陈老师还主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
  陈老师对鲁迅的研究成果不但为学术界所公认,而且也得到了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的领导的肯定和重视。1991年5月,陈安湖接受了由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的指派,为江泽民总书记在鲁迅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提供资料和咨询的任务。他及时组织了写作小组,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经反复修改后形成定稿。这份材料为中央书记处政研室起草江总书记的讲话稿,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对鲁迅研究的专注和对鲁迅作品的钟爱,使陈安湖老师容不得少数人对鲁迅作品和思想的肆意歪曲和任意曲解。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艺界和思想界出现了一些肢解鲁迅作品、歪曲鲁迅人格的怪现象,使得陈老师坐立不安、忧心如焚。他认为这种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于是,他拍案而起,奋笔疾书,以严肃的学者的身份,不断撰文抨击时弊,还原历史的真相,捍卫鲁迅的尊严。为了帮助广大青年读者正本清源,破除迷雾,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鲁迅,2001年12月,陈老师的学术专著《为鲁迅声辩》出版。此时的陈老师,不顾退休以后年事渐高,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毅然尽到了一个鲁迅研究者的社会职责。
  《为鲁迅声辩》一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陈老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鲁迅研究论文共计11篇,近20万字。陈安湖老师在该书《自序》中写道:“在学术界里,众所周知,鲁迅研究是一个最敏感、也最为人关注的重要领域。20年来,鲁迅研究受自由化思潮冲击最早,斗争也最为复杂而尖锐。有些自由化人士一开始就强烈地意识到鲁迅同他们针锋相对、水火不容,所以频频地发起了对他的攻击和毁谤,例如说他一生只会‘借用文章整人’;他的痛打落水狗精神是封建专制主义;他的为民族解放牺牲自我的思想不符合‘现代化社会所要求的以个人为主体的新人格’,有碍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等等。然而他们中更多的人,慑于鲁迅巨大的战斗业绩和崇高威望,不敢正面攻击和否定他,而是用迂回的办法,按照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改造他,随意曲解和肢解他以欺骗一些不知底细的青年。”
  陈老师《为鲁迅声辩》一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陈老师很清楚,他始终坚持的一些观点,在某些专家那里,会斥之为“极左”、“教条主义”、“陈旧保守”,甚至指斥为“打击新生力量”。但陈安湖老师不为所动,他要勇敢地站出来“为鲁迅声辩”。他就是不能苟同那些对鲁迅的曲解和肢解,“不赞成混淆鲁迅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界线,不赞成把他作为宣传自由化的工具。”陈老师的“为鲁迅声辩”,其实就是“为鲁迅辩诬”,清洗别人给他泼上的污水。“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能辩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辩的是否完全正确,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就是意在帮助人们破除迷雾,更好地认识和保卫鲁迅。”在陈老师看来,“就今天来说,保卫鲁迅,不仅仅是保卫鲁迅个人,也是保卫他毕生为之战斗的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无疑是研究鲁迅、重读鲁迅、捍卫鲁迅的深刻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所在。
  对于陈安湖老师在鲁迅研究方面的成就,不少知名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鲁迅生前的学生及好友、著名学者黄源先生,曾在给陈安湖的信中说:“看到您的《为鲁迅声辩》一书,十分高兴。我虽已97岁,且大病初愈,还是急急捧读。其中有几篇我可能已读过,这次重读,仍觉得很有意义,特别是自序,写得很好。我打算让我全家人,凡是有能力的全都拜读学习,使鲁迅的学生----黄源的后代对鲁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免得被那些错误言论迷糊了头脑。”
  虽然陈老师在鲁迅研究方面、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望,但他对同行中的不同观点却能虚怀若谷,持论公允,切磋商榷,平等交流,从不固执己见,以势压人,唯我独尊。一位曾对鲁迅作品《雪》有不同看法而与他有过争论的学者到武汉开会,陈老师特意将其请到家中,以礼相待,交谈甚欢,使这位研究者对他的“坦荡胸怀容万物,宽宏气度纳百川”的君子风度极为感佩。
  作为教授现代文学课程的大学老师,在教学上,陈老师一贯治学严谨,学风朴实。多年来,陈老师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评析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自改革开放以后,陈老师主要为研究生开设鲁迅研究的专业课程,热情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他总是把学生当成朋友,从不以导师自居,不搞“学阀”式的一言堂,讨论问题时他总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学生无论是有专业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上的疑虑,他总是耐心解答,热情相助。因此,陈老师成为学校上下最受师生爱戴的“良师益友”,屡次评为“育人模范”、“优秀党员”。他先后培养了5届16名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学术界、教育界的专家、骨干、教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陈安湖老师最乐意看到的事情。
  几年前,陈安湖老师移居海南。然而,无论身居何处,他始终念念不忘的是他钟爱的鲁迅研究事业,这是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现在,已是耄耋之年的陈安湖老师,正在撰写一部研究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著作,他还会以他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养,对《野草》作出全新的阐释和解读。
  我们期待着陈安湖老师的新作问世。我们也祝愿陈老师永葆学术青春。
  
  附注:本文参考与引用了《玉林日报》《从玉林走出去的鲁迅研究学者》一文,特此说明并致谢。
  
  梁志群,男,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

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