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树葱茏的桂子山,在名师云集的文学院,理论家、评论家、作家诗人都不少;但是,既研究诗歌理论、儿童文学又亲手创作诗歌的老师却不多。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的张永健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集诗歌评论家、儿童文学史家及诗人于一身的学者。诗情、童心与理趣,在他的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张永健,湖北红安人,1939年12月25日出生于公安。1955年,张永健很早就参加了工作,做过乡村小学教师。1959年,张永健由湖北省江汉师范学院(后改为荆州师范学院,现长江大学前身之一),保送至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评为副教授,1994年评为教授,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张永健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张老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顾问,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张永健的小学生活是在湖北省公安县申津渡度过的。他对笔者回忆说,他小学期间就喜欢上了诗歌,他的作文也经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有一次,他主办的一期抗美援朝主题的板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由此他倍受鼓舞。中学期间,张永健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专门用来抄写一些名言警句、优美诗文,记录一些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作灵感。在这个他保存至今的、当年须臾不离身的笔记本的扉页,他用彩笔精心描绘了四个立体的大字----“实现理想”。这时的张永健已经萌生了成为诗人、文学家的梦想。
青少年时期的张永健,除了文学方面的爱好之外,在艺术表演方面也才华独具,经常崭露头角。1956年春节,张永健初中刚刚毕业,他在申津渡文工团当业余编导兼主要演员。县里文艺调演,他们准备了两个节目,小歌剧《光荣的义务》,写一对未婚青年男女说服家长要求参军的故事,张永健是戏中的男主角;另一个小演唱《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张永健是演唱的教导者。难怪若干年以后,每次只要华师和文学院举行文艺表演和歌咏比赛活动,张老师常常是积极参与,充当主力。张老师高亢浑厚、充满个性与磁性的男中音,在学校和文学院师生中是出了名的。
大学期间,张永健在桂子山上遇见了一批好老师,有的当时就已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卓有成就,有的当时还只是初涉教坛,若干年后都成为了学界精英。当年老师们课堂内外的学识人品、言谈举止,都对张永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业余时间及寒暑假,除了生产劳动、勤工俭学之外,他都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著作,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老师的学生时代,那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同时又是一个革命热情高涨、充满理想情操的火红岁月。当时的大学师生们,边上课边劳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师生一道同吃同住同劳动,田间地头,山林水边,种菜插秧,挑谷担水。在劳动中接触了社会实际,也焕发了创作激情。他和同学创办了名为《沁园春》的班刊,几乎每日一版地定期发布。“小荷才露尖尖角”,《沁园春》突出的时效性,清新的文学色彩和关注校园生活的可读性,引起了学校师生们的关注。小小的班刊,居然连《武汉晚报》也专门专题来采访报道,也由此引来大批读者、甚至校外的文学爱好者前来投稿。
不过,张永健真正地公开发表作品,还是在1960年读大学二年级时。他将身边的一位名叫黄治初的同学的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写成了一篇人物事迹报告文学,投到北京的《中国青年报》。作品刊登发表以后,在校园及同学中引起了轰动。这也是张永健第一次在文学之路上取得可喜成绩。之后,《中国青年报》还将张永健聘为“特约通讯员”,寄来了一版像邮票一样的特约通讯员投稿标签。它的作用是只要是贴上标签的投稿,报社都会特殊对待、优先刊登。时隔多年,张老师还精心保存着那一版有些发黄的稿签,对一个在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和莫大的鼓励。
几十年过去了,张老师在文学理论、诗歌研究领域里上下求索、辛勤耕耘,早已是著作等身。他出版有论著《当代诗坛掠影》、《郭小川、贺敬之诗歌欣赏》、《当代文学采英》、《艾青的艺术世界》、《诗神与现实》、《诗神与乡土》等多部。亲手创作的诗集有《爱是不落的星辰》、《访台诗草》。编著有《中国当代短诗萃》、《中国当代抒情小诗五百首》、《新时期诗萃精评》、《艾青作品精选》、《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中外名诗三百首》、《当代诗人情书选》。主编有《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外散文辞典》、《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一、二卷)、《中国当代文学辞典》、《湖北文学五十年》、《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小说卷》等多种。另外,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诗刊》、《文艺报》等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诗作百余篇,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论著多次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奖及其他奖项。
张永健老师的主要论文有《开放的民族的现代新诗》,《正义、和平与希望的颂歌——论朱子奇的政治抒情诗》,《通往外域的桥梁——当代国际题材诗歌创作扫描》,《真情·真理·真诗——评马来西亚诗人吴天才的诗集〈土地的呐喊〉》,《希望的涛声——序诗集〈深圳协奏曲〉》,《论海峡两岸诗歌的共同情结》,《时代的呼唤与诗人的自觉——论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真理与和平的歌者——痛悼20世纪的伟大诗人艾青》,《“人”的解放的颂歌——论当代西部诗歌的人文品格》, 《“美学的胜利”——艾青诗学美学简论》,《诗人与自然》,《精神欲念的守持与突破》,《“存在的哲学”与“现代”的诗韵·序〈现代诗歌精神与方法〉》,《跨世纪前瞻》,《论王新民的乡土诗歌》等。张老师的不少学术论文引用率高,影响力大,其论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
张永健老师的治学之路,起步于毕业留校之后。当初张老师的研究兴趣,主要在现代文学和文学名著上。他的两篇最早的有关现代诗人田间及名著《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尽管发表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但构思和成型却是在文革以前。
八十年代初期,学术园地百废待兴,但读者、学生和社会对于文学充满向往和期待。1981年,张老师发表了论文《为着同一的目标——介绍鲁迅和郭沫若的战斗友谊》,论文被收入《郭沫若研究专集》,并作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专稿。在电视尚未普及而广播深入千家万户的时候,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专门分两次连播了张老师的文章。鲁迅和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面光辉旗帜,两位文化巨人的高尚情操和战斗情谊,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广播电台播送学术性的文章,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罕见的。
纵观张老师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应该说其最有影响和最为突出的学术成就,还是在诗歌评论和诗学研究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学术研究爆发期的张永健老师,才华横溢,厚积薄发,著作接连问世。张老师的第一本诗歌研究著作,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的《当代诗坛掠影》。这是一部25万字的集诗坛宏观论、诗人论、诗歌论为一体的当代诗学专论。书中客观审视了解放以来诗歌的发展,探究了活跃在当代诗坛上众多诗人的创作道路和诗歌风格,融汇了著者自己的诗情和理性思考,对当代诗坛的创作与研究,无疑是一大梳理、引领和奉献。
若说一部诗集的印数和销量达到万册,大多数人都会将信将疑。然而,张永健老师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1983年7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张老师主编的《中国当代短诗萃》。诗集第一版印刷发行不久,书店就告售罄脱销。出版社立即决定重印,印数达到一万五千一百册,仍然是供不应求。这在该出版社也创下了一个纪录。这本诗集选取了中国现当代一百二十多位诗人的一百七十五首诗作,每首诗作前都附有诗人的生平小传和诗歌创作风格介绍。当时年近八旬的老诗人臧克家先生还亲自作序,盛赞诗集编者“功不可没”。一册诗集在手,各派名家名作得以尽览。这部匠心独运的短诗萃,是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导游”和“引路人”。
1985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了张老师主编的诗集,名为《中国当代抒情小诗五百首》。张老师从数以万计的抒情小诗中剔抉遴选,采撷精英,选出从郭沫若、艾青到舒婷、顾城,共计二百二十位诗人的抒情小诗。从这本系统完善的抒情诗选本中,读者不仅领略了抒情小诗的无限活力和无尽魅力,也能窥见这一独特诗歌体裁的发展轮廓。同样,作为雅俗共赏的诗歌选本,编者仍然在每首诗作后面附有诗人小传,便于读者和诗歌爱好者理解作品。张老师还在诗集的《前言》中,全面地论述了我国抒情小诗的产生和发展史,对于探讨抒情小诗的创作理论,繁荣抒情小诗的创作,都提出了大有裨益的建议见解。
中国新文学学会及华师文学院,与台湾“大海洋诗社”有着长期的友好交流历史。2002年4月,双方合作出版了《二十世纪海洋诗精品赏析选集》,其中,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负责台湾方面诗作的选编,而张永健老师则负责大陆方面诗作的选编。张老师成为了大陆学者、诗人与台湾学者、诗人之间学术交流的一座桥梁。
张老师除了研究诗歌诗学并取得重大成就以外,他在儿童文学研究方面也卓有成效。60年代初,张老师还在当学生时期,就师从儿童文学专家陈道林老师学习研究儿童文学。毕业留校以后,也曾在王庆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辞典》中负责儿童文学部分辞目的审阅增删,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全貌并不陌生。1998年10月,张老师应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担任《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主编。这是一个浩大工程。张老师带领他的博士生、硕士生,首先翻阅整理了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然后草拟出写作大纲与目次,提请有关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及出版社审阅。他几次专程去北京听取该书名誉主编严文井先生的宝贵意见,还专程赴台走访了儿童文学研究重镇台东师大,与一大批台湾学者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尤其是当本书列为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后,当时已95岁高龄的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欣然为此书题写书名,给写作团队以极大鼓舞。最终,这部巨著历时七个寒暑得以结稿。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介绍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程的皇皇巨著。全书计有五编二十章八十五万字。它将晚清、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进行整合梳理,特别注意到西方儿童文学对这个儿童文学的影响,以及儿童文学理论在史书中的重要意义,以时间为序,以创作题材分门别类,对中国百年间的儿童文学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全书资料翔实,评述恰切,气势恢宏,是一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权威论著。
张老师还与人合写了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关于20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文中分析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少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新潮童话异军突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由于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艺术表现手法的单一化、成人化,导致了对儿童素质和儿童身心的负面影响,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论文对儿童文学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对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也作出了探索和展望。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张永健老师是个著述颇丰的诗学学者,却不知张老师也是一个诗歌创作的实践者、诗人。几十年来,他既研究诗歌理论,也亲自动手写诗,在《人民日报》、《诗刊》、《文艺报》上发表诗作百余篇,部分诗作收入个人诗集《爱是不落的星辰》及《访台诗草》。张老师的诗歌创作极富个性色彩和个人风格,其作品情感真挚充沛、意象丰富多彩、语言凝练优美、意境耐人回味。比如短诗《眼睛》:“远看像两颗星星/近看是一双眼睛/清如泉 明似镜/从这儿 可看清你的思想/从这儿 可看透你的心灵/就是这双眼睛 摄进了我的身影/就是这双眼睛 照亮了我的心灵”。又如《盼信》:“日日盼信心如焚/夜夜入梦会见君/正值琴房欢乐时/惊醒孤身只一人”。篇幅短小,琅琅上口,清新隽永,回味无穷。
熟悉张老师的同事、学生们都知道,生活中他是一个感情真挚、敢想敢爱、豁达开朗的性情中人。他对师长前辈毕恭毕敬,对同事朋友满腔热忱,对学生晚辈关怀备至,对亲人家庭一往情深。这恐怕也是张老师既研究诗歌,又涉猎儿童文学,又亲自创作诗歌的内在原因。在他的身上,诗情画意、童心童趣、学养理性,这些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元素要素,却在他的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张老师还具有很浓厚的“故乡情结”。2006年,张永健作为“老乡学者嘉宾”,出席湖北“公安三袁纪念馆”开馆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公安是我的故乡,我是在公安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我是在以‘三袁’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抚育下成长起来的。在我的生命流程中总是涌动着故乡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与师长友朋的恩德,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总是融合着故乡“三袁”的治学传道的文化精神。前不久,我给北京的一位诗友的古体新诗集写序时就引用了袁宏道的名言:‘师其意,而不必拘泥其字句也’。要学习‘三袁’不断创新的精神。”
目前,张永健老师即使退休以后也不清闲,他主要有两件事情急需做或正在做。一是他仍担任着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一职,他要继续从毛泽东的诗词入手,系统研究毛泽东的生平思想、文学意蕴、美学风范;二是他还应邀担任《乡土诗人》杂志的主编,他要为“诗歌走向民间”献计献策、亲力亲为。借助《乡土诗人》杂志的平台,张老师还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活动,如“走进西柏坡”、诗歌朗诵会、红歌演唱会等等。
张永健老师因为研究诗歌的缘故,与一些著名诗人建立和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如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朱子奇等。当年,老诗人臧克家先生在78岁高龄时,还专门题诗赠送张永健老师夫妇:“万类人间重与轻/难凭高下作权衡/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这是一位名闻天下、饱经沧桑的老诗人,对张永健老师长期的治学人生、一贯的品行人格的忠实的、诗意的评价。
梁志群,男,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