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的考查,一直以来,《考试说明》都强调“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一般分直译和意译两种。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实词必须译出,虚词有时可以不译。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而“意译”则是指在“直译”不便译出的情况下采用的翻译方法——按文章或语句大概的意思来翻译。因此,翻译文言文要忠实于原文,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同时,要充分考虑句式特点,做到合情合理,连贯自然。然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5《滕王阁序》一文的课后译注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一一整理于后,与大家和同事商榷。
1. 教科书第29页
译注⑦:〔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天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
该译注中的“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不妥,应译为“物有精华,天产珍宝”。
译注⑧:〔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
译注中“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不妥,应译为“人物杰出,山川灵秀”。
以上两例中,“物华”与“天宝”、“人杰”与“地灵”之间同属并列关系,这两个词组已经发展固定为现代汉语成语,必须按照词语之间的固定结构科学翻译;而译注⑦牵强附会,译注⑧强加因果,都是不符合翻译原则的。
译注⑩:〔俨骖騑于上路〕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原句中的“俨”属形容词,整齐的样子,教材译注中对此没有译出。这句应译为“驾着整齐的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译注[16]:〔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意思是说,宴会上,排箫声响起,好像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制了白云飞动。
原文中“籁”的修饰语“爽”没有译出。这里的“爽”是实词,清爽之意,在原文中形容“籁”的发音清脆、悦耳。故应译为:“宴会上,清脆的排箫声响起,好像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制了白云飞动。”
2. 教科书第31页
译注②:〔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
很显然,译注丢掉了补语“于日下”和“于云间”两部分。完整的译注应为:“远望长安在西边的夕阳下,遥看吴会在缥缈的白云间。”这里的两个补语补充交代了长安和吴会的虚无渺茫,遥不可及,流露出作为“失路之人”的作者的失落、惆怅与无奈,决不可省略。
3. 教科书第32页
译注[14]:〔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意思是说,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好作品。
原文中的“陆”、“海”分别是指晋朝的潘岳、陆机。南朝梁人钟嵘在《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因此,这句应译为:“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南高级中学]